舆情概述 11月3日20时许,微信公众号“指尖淮北”发布消息称:因被抽查的小学生背不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淮北黎苑小学校长赵志舟被淮北市教育局全市通报批评。 “指尖淮北”还贴出了淮北教育局官方网站中的相关截图。当晚21时许,微博账号“@指尖淮北”发布类似帖文,引发网友关注。 11月4日,“指尖淮北”发布的消息引发网友关注,相关内容在微信、微博中传播。11月4日16时许,搜狐网微信公众号“弧度”刊发文章,披露出更多细节:“不会背诵的学生为一年级学生;该份通报系淮北市教育局做出。” 11月4日15时许,淮北市教育网有关通报被删除。 随后,人民网、新浪网等网媒对此事进行了广泛转载,引发网友讨论;《新京报》、《南方都市报》、《京华时报》等媒体微博对相关报道进行了传播。 11月5日,《济南日报》、《国际旅游岛商报》、《扬州时报》、《北京晨报》等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或转载。 媒体关注度分析
“淮北小学生背不出‘24字’校长被通报”事件媒体关注度分析 人民网安徽频道舆情监测显示:截止11月5日15时许,有关“淮北小学生背不出‘24字’校长被通报”一事的相关报道超过240篇,其中,“联合早报网”等外媒也对此事进行了关注。 微博中,“@人民网”、“@南方都市报”、“@东方早报”、“@现代快报”、“@财经网”、“@传媒老王”等媒体和名人微博对此事进行接力传播。搜狐网中,约有11000余名网友对此事进行了点评。 有关此事的微信超过600条,其中,微信公众号“聊时局”、“牛弹琴”、“弧度”等媒体、自媒体账号相关文章广泛被转评,相关阅读数近万,影响较大。 网友观点倾向性分析
“淮北小学生背不出‘24字’校长被通报”事件网友观点倾向性分析 @无名小卒A:教条主义!小学生就算背出来了,又能理解得了吗? @稠州莲湖陈宇:这样的教育有必要吗?少点形式主义,多点人生意义。 @星际畅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发至内心深处的理解和修养,不是靠死记硬背的。 @长此倚网:小学生背不下来?你找几个官员背背看,我看有几个能背下来,赤裸裸的形式主义,面子工程! @狂想曲:其实只是为了政绩。 @殊途:我们的一些部门,热衷于形式,以形式抓成绩,看效果,不把功夫下在触动心灵工作中。 媒体观点 小学生会不会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能说明什么,假如一座城市人人都能“口吐莲花”,说起大道理来头头是道,背地里却做着完全与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的行为,这样的城市也配称之为“全国文明城市”?说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用来背诵的,更不是用来量化考评的,而是要深入每一名公众内心,用来指导其行为的。 ——东北新闻网,作者:邵宇芳 “文明城市”肯定不是靠小学生“背”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这样的形式之举,可以让参评城市获得“高分”,那才是对“文明城市”的游戏和亵渎了。而安徽一小学校长的“全市通报批评”则说明,看起来“争创不力”的板子是打在了校长身上,但谁都不难联想开去:校长“丢了面子”,那几名“背得不好”的小学生,接下来的日子会好过么?可见,如此对待和创建“文明城市”,不让公众觉得“花枪”昭昭、“水分”多多才怪了。 ——光明网,作者:司马童 有几个小学生没背出“24字”,就说学校对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不足,对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重视不够,完全是上纲上线,没有什么道理。难道宣传教育核心价值观、重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就应该去搞形式主义,强制要求小学生背诵“24”字? ——红网,作者:李清 小学生背不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长被通报,恐怕有失公允,而且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因为有这位被通报的校长“前车之辙”,其他学校的校长恐怕会汲取“教训”,逼迫所有的学生做到对“24字核心价值观”倒背如流。只是,这种形式主义的“背诵”,效果能有几何?这是颇值得存疑的。 ——《济南日报》,作者:郝倩 舆情点评 这起事件之所以能够“引爆”舆论,是因为不少网友认为淮北市教育局要求小学生背诵“24字”、通报批评校长的行为,是典型的形式主义。 有网友认为,淮北教育局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将小学生是否会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文明创建的必要内容,有“小题大做”的嫌疑,其背后折射出有关部门混淆重点,懒政的大问题。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让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熟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然重要,但若只是背诵而不是理解于心则背离初衷。因抽查出几名小学生未背出就公开通报校长则是上纲上线,过“左”的表现,引发舆论和公众质疑在情理之中。 面对舆论批评,淮北市教育局并未认真对待、总结反思,而是通过删除信息、保持沉默来应对热点舆情,十分不明智。 从11月3日网友爆料至11月5日,该起事件经过几天酝酿,已发酵成为全国舆情热点事件。在此背景下,淮北市教育局在未作出相关解释前,就强行删除通报,试图让舆情自动消失,回避热点的行为让政府和城市形象受到重创。 面对汹涌的热点舆情,涉事单位和主管部门若靠“鸵鸟心态”应对,可能会一时侥幸躲过危机,但其给公众留下的呆板、强硬印象却是长久留存。 面对舆情危机,不回避、不推诿,以诚恳、谦虚、积极的态度去回应各界质疑,才是正确的舆情处置态度。只有如此,才能迅速止损,取得公众理解,重塑官方形象。 (本文选自《网络舆情》安徽版第41期 作者: 姚庆林)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