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医药行业三季度报发布 舆论解读“增速下滑” 一周行业舆情综述 11月2日至11月8日期间,医药行业发展情况、中国药企海外出口现状受到媒体热议;医药政策方面,卫计委联合五部门发布《关于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若干意见》。10月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季度报告发布,医药行业总体增速下滑的态势引起各界议论,舆论对医药行业中长期发展情况保持乐观,主要原因包括:宏观政策环境较好,公众对医药产品服务的刚性需求以及新细分领域的兴起。葛兰素史克天津工厂的GMP证书被欧盟相关监管部门收回,业内人士对此表示震惊,普遍认为这是跨国药企“入乡随俗”后的恶果,另外中国药企的国际声誉也引起业界担忧。医药政策方面,11月6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若干意见》,控制医疗费用指导意见的细化措施、医务人员的合理补偿机制是公众议论的焦点。 一周热门话题解读 1.医药行业三季度报发布 舆论解读“增速下滑” 10月底11月初上市公司迎来三季度报告披露密集期,据《21世纪经济报道》,A股医药上市公司已经基本于10月31日完成了对三季度报告的披露,文章分析指出医药行业第三季度单季度的增速较上半年的增速总体下降1.28%,收入和利润增速下滑再创新低。 从券商以及其他财经媒体的反馈看,舆论对医药行业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具体来说,媒体指出由于医药行业受政策、公众的刚性需求以及新细分领域兴起的影响,医药行业“朝阳产业”的特质不变。 第一,医药行业发展受药品招标政策、医保控费等政策影响较大。增速短期内放缓。例如《21世纪经济报道》的文章指出,省级行政区出台新的招标文件,招标降价将在未来进一步压缩药企的利润空间。国信证券的分析报告指出在本轮招标结束后,药品价格将在未来三到四年中保持稳定,药企迎来稳定增长期。 第二,公众对健康的需求为刚性需求,药企中长期发展较好。《中国证券报》在分析第三季度报告时指出,医药是必须消费品,随着刺激行业的政策不断出现,中长期来看,传统制药企业在各省招标结束稳定后,增速将大大提升。 第三,新的细分领域兴起将带动医药行业的发展。随着“健康中国”、精准医疗等概念兴起,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互联网+医药”持续深入发展,新领域的发展可期待。银河证券分析认为打破以药养医重塑医疗卫生体系需要新的社会资本融入。《中国证券报》的文章指出养老产业、康复产业是医疗服务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也是医院寻找多样化服务模式,提升盈利水平的方向。此外,文章还指出精准医疗涉及的基因测序、细胞治疗、干细胞等市场运用空间较大。 社会各界对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三季度报告的点评显示,业界普遍看好创新性强、质量控制好的企业,此类企业面临较好的舆情环境。下阶段,医药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话题,尤其是药品价格问题依旧是敏感舆情爆发的集中点。在省级招标中,中标的药企有可能因药价上升或下降遭受质疑,药品价格相关舆情管理涉及药企与政府关系、药企与公立医院关系以及药企与普通民众关系的处理,每层关系处理不当,都有可能造成信用不佳、行贿医院、唯利是图的负面印象。 2.葛兰素史克天津工厂GMP证书被收 中国药企出口声誉受损严重 葛兰素史克近期再次登上舆论风口浪尖,10月底,英国药品与健康产品管理局发布公告称,葛兰素史克天津工厂在今年6月23日的“飞行检查”中被发现不符合欧盟GMP认证要求,该工厂的GMP证书被收回。这意味着葛兰素史克天津工厂生产的药品善卫得(通用名:盐酸雷尼替丁片)将不能继续出口欧洲市场。 《中国经营报》的文章分析指出,葛兰素史克天津公司此次被收回GMP证书对中国药企的声誉影响较大。文章引用行业人士史立臣的观点指出,大型跨国药企的中国公司出现问题,容易给海外市场留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印象,给中国医药行业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文章进一步分析指出2015年以来,海正药业等药企被美国发布进口警示公告,海外地区对中国药企的“飞行检查”力度加大,中国药企有可能被贴上“问题”标签。这将给中国药企的海外竞争带来压力。 此次事件的舆情特征首先表现在,媒体解读认为在华跨国药企的GMP证书被收回比较少见,《北京商报》的文章指出此前有中国药企(如:华北制药)因现场检查不合格而被收回欧盟GMP证书,但跨国药企被收回较少见,跨国药企向来是中国药企的“标杆”,此次GMP证书被收,“标杆”形象折损。其次,媒体与自媒体、业内人士与普通公众的反应相差较大。主要原因在于葛兰素史克天津工厂生产的药品主要面向欧洲市场,几乎不在中国地区销售。自媒体舆论场讨论较少,普通公众的关注度较低;而业界人士则表示“震惊”,对多家大型药企在出口检查中“沦陷”感到惊讶。第三,葛兰素史克本身因此事受到的负面舆情压力相对较低,中国医药行业的质量控制能力普遍遭受业界人士质疑和批评。葛兰素史克在华的行贿风波尚未完全平息,声誉修复刚刚展开,媒体认为葛兰素史克现在风波不断,是此前“入乡随俗”的中国本土化战略的后果,实际反映出中国医药行业普遍对质量把控态度不正、风气不佳、标准不严格的特征。葛兰素史克天津工厂被收回欧盟GMP证书使得中国医药行业“走出去”承压。 3.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相关政策发布舆论期待解决“看病贵”有实质进展 据新华网,国家卫生计生委11月6日公布了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联合印发的《关于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若干意见》,要求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卫计委相关人员通过央媒对政策进行解读,积极发声阐释政策,对舆论引导有积极作用。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医院改革与管理研究室副主任黄二丹通过《健康报》强调通过控制总量来调控结构,让医药费用回归合理水平的关键在于让相关费用指标公开透明;此外,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毓辉指出忽视预防导致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增加预防投入,可以大大减轻未来医药费用的增长压力。经过参与制定相关政策的专家解读,舆论引导效果逐步显现,后续相关媒体报道中,总量控制、公开透明都成为关键词。 从媒体的评论看,具体落实措施的呼声强烈。《新华日报》的文章指出医疗费用的控制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调节,目前的指导意见确立了基本的宏观环境,微观方面的具体操作措施仍然没有落实。 从自媒体舆论场的反馈看,部分网民表示对文件的意义持肯定态度;也有一些网民认为医护人员的福利提升才能真正解决医药看病费用不合理增长的乱象,医务工作者的利益保障问题在自媒体中受到关注。 制定政策的部门积极发声,对政策的特征、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解读,对公众全面了解政策有益。“看病贵”问题能否解决与百姓是否能从医改中体验到“获得感”直接挂钩。取消药品加成后,“以检查费养医”继“以药养医”成为饱受舆论诟病的医改难点之一。此文件对真正实现解决“看病贵”的重大意义获得舆论认可,但是对比民众的期盼,仍然稍显落后,进一步的细化措施落实的呼声等待响应。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