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对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重要舆论阵地,一定要按照中央的决策和部署,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三贴近”原则,全面实施品牌化战略,进一步增强舆论引导的能力,更好地担负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使命。 一、充分认识媒体品牌在引导社会舆论中的作用 品牌体现了媒体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是媒体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物化力量。媒体品牌与舆论导向作用紧密联系,品牌决定着媒体舆论导向作用能否发挥及发挥程度。媒体只有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才能提高感召力、吸引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有效引导社会舆论。 1.正确引导舆论是媒体肩负的重大政治任务 舆论引导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系的工作,也是新闻宣传的生命和灵魂。新闻媒体不仅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交流平台,也是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它直接体现着党的社会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更是一种重要的执政资源。目前,我国有4亿台电视机,中央电视台国内受众超过11.15亿人,第一套节目全国人口覆盖率达94.4%。可以说,随着电视事业规模越来越大,其掌握和传递信息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更直接、更广泛地影响着整个社会活动和人们的思想意识,在主流舆论的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重要作用,电视及其所形成的舆论力量,直接影响群众的思想、行为和政治方向。因此,提高舆论引导力,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至关重要,也是媒体肩负的崇高历史使命和重大政治任务。 2.品牌是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前提 品牌的塑造与引导能力的提高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塑造品牌的关键在于引导能力的提高,提高引导能力离不开强势品牌的支撑。如果媒体的品牌形象差,它的权威性、公信力将受到严重挑战,主流舆论的形成遇到障碍,舆论的引导会十分困难,甚至造成受众的逆反心理。反之,如果传媒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就会在观众心目中树立起威望,表现出对节目的高度信任,引导舆论的作用就能充分发挥。 3.品牌是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有效手段 品牌决定着舆论导向的效果,是媒体提高引导社会舆论的有效途径。面对传播渠道日益多样、舆论竞争日趋激烈、受众需求不断增长的新形势,媒体只有凭借其品牌形象,才能建立与观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与亲和力,吸引和影响更多的观众群,促使新闻报道及节目中表达的立场观点在受众中放大,形成声势,有效转化为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运行的重要力量,最大限度地统一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人们的意识和行动,引导、激励、动员、组织群众投身于和谐社会建设。 4.品牌是媒体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 品牌是综合实力的象征,是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媒体最可珍视的资源。当前,新闻网站、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兴传播渠道蓬勃兴起,各种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谁的品牌价值高,谁将处于优势地位,就更有影响力,发展空间就会更大,自身就会更为强大。品牌建设既能提高舆论引导力,赢得受众,实现最佳社会效益,又能通过自身良好形象,赢得市场,获得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实施品牌化战略,充分发挥引领社会舆论的主力军作用 2005年,中央电视台在完成频道专业化布局的基础上,实施了“专业频道品牌化”发展战略,这是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也是一次战略升级。经过新一轮的改革,各频道品牌价值凸显,全台整体收视份额持续上扬,为发挥引领社会舆论主力军作用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1.实施专业频道品牌化,增强电视影响力和竞争力 1999年,中央电视台实施“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战略,顺利完成了专业化的频道布局。五年来,中央电视台由9个开路电视频道发展至16个开路电视频道、12个数字付费频道、2个网络电视频道、1个高清数字频道和3个海外长城平台,已形成以综合频道为龙头、专业门类日趋齐全的频道格局。随后,我们提出“定位更准,栏目更精,影响更大,创收更多”的目标,着力推动“频道专业化”向“专业频道品牌化”的转变,围绕培育和塑造频道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健全管理方式,挖掘专业频道的收视潜力,打造了一批品质好、品位高的名牌栏目和节目,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舆论引导力,整体品牌实力和收视份额大幅提升,中央电视台的品牌价值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2006年中央电视台再度入选世界品牌500强,排名跃至299位,比2005年(341位)提升了42名。2005年整体市场份额平均达到34.14%,比2004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涨幅达5.8%,创近五年新高,中央电视台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2.坚持“绿色收视率”,确保正确舆论导向 倡导“绿色收视率”既是中央电视台“频道品牌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频道品牌化”战略的前提和保障。电视台发展既包括公益性事业部分,也涉及经营性产业方面。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要通过市场来实现,没有市场份额、没有收视率,两个效益只能是一句空话。导向正确是舆论引导的前提和保障,但是,导向并不意味着具有舆论影响能力,导向引导力的强弱取决于媒体影响群众思想和行为的程度,衡量媒体引导效果的标准和尺度,是媒体所凝聚起来的受众注意力的数量和规模。 我们倡导的“绿色收视率”,不是以收视率为惟一标准的单纯的市场导向,更不是所谓的“收视率为王”。“绿色收视率”是在确保正确舆论导向,确保国家主流媒体对观众的影响力和对舆论的引导力的前提下,扩大覆盖面和提高收视率,做到既有效体现节目的思想性和导向性,又要杜绝媚俗和迎合,坚守品位,抵制低俗,积极引导而不是一味迎合,为观众提供“绿色”文化空间,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实践证明,通过强化“绿色收视率”理念,强调打造成精品节目、名牌栏目和频道品牌,央视实现了收视率的科学、健康、协调、可持续增长,权威性和公信力不断提高,据CTR调查公司的调查显示,83.8%的观众在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时,会在第一时间收看中央电视台的相关报道;当同一事件出现了不同说法时,88.8%的观众更相信中央电视台的说法。 3.加快频道建设,推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为配合品牌化战略的实施,我们提出了“层次要少,人员要精,成本要低,创收要增”的目标,加快推行频道制管理改革,探索建立扁平化运行架构,逐步推行了由“节目中心制”向“频道制”的转变。以广经中心、青少中心、体育中心为频道制改革试点,打破中心—部门—科组—栏目的四级架构,实行“频道—栏目”的二级管理体制,取消“部门”和“科组”两级管理层次。进一步明确管理主体:以频道总监为核心的频道编委会对本频道全面负责;降低了运行成本:裁撤现有体制中各级办公室和众多行政、服务人员;增强了传播效果:使管理层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到频道整体战略和运营发展上来;打破部门界限,在整个频道范围内整合各种资源,制作效率和节目质量不断提高。在“十一五”期间,力争全面实现中心制向频道管理制转变。 4.建立节目综合考评体系,牢固树立精品意识 节目质量是电视台的生命,而栏目作为电视的基本单位,对频道的整体运营有着直接的影响。为完善节目评价标准、推进栏目创新,我们制订了频道综合考评、栏目绩效考核、栏目警示和末位淘汰体系。特别是开展“栏目警示和末位淘汰”以来,累计警示栏目267个(次),淘汰栏目46个,同时,一批体现政治导向和政策保护性的栏目,如《中华民族》、《文化访谈录》、《学汉语》等,虽然收视率不高,但一直保留下来。随着综合考评体系的实施,各频道相继推出频道改版方案和措施,突出频道特色,培育品牌节目,频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品牌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以品牌提升引导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舆论引导体现新闻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赋予媒体的神圣使命。中央电视台是国家的重要舆论阵地,必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提升节目品位格调,关注社会,贴近民生,更好地影响舆论、引导舆论、主导舆论,建设和谐文化,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1.坚持理性、权威、高端,进一步增强舆论引导的公信力 实施品牌化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宣传、技术、管理、经营等方面配套改革,通过培育和塑造栏目、频道的品牌,最终树立起中央电视台品牌。“十一五”期间,中央电视台确立了“民族特色、国家风范、世界影响”的传播风格,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围绕培育和巩固频道品牌化战略,建立品牌维护机制,完善“绿色收视率”综合考评体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秉承“与人民同行、与祖国同在、与世界同步、与时代同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活力,彰显国家台风范和品牌优势。同时,积极推进“走出去工程”,继长城北美平台和亚洲平台之后,逐步搭建长城欧洲平台和非洲平台,在韩国等亚洲国家推动英语频道落地,促使西法频道在拉美各国整频道播出,拓展对外宣传的新空间和新渠道,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拓展中央电视台的品牌影响力,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国际形象。 2.坚守品质、品位、品格,进一步增强舆论引导的影响力 电视的品质、品位、品格与导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格调高雅与庸俗是考验电视生命力的试金石。优秀的电视作品是既能吸引观众,更要蕴含人类崇高的精神因素。中央电视台是人民群众摄取精神食粮的重要渠道,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坚守自己的文化品格和传播风格,把生产健康有益的、高品位、高格调的文化产品放在首位。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相继开播了新闻、少儿、戏曲、音乐、科教以及对外宣传的中文国际、英文国际和西法语等9个具有极强公益性质的频道,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满足了广大观众的收视需求,履行了国家电视台的义务和责任。按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要求,大力弘扬主旋律,讴歌时代精神,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法制新闻的深度报道,凸显媒体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按照“教育品格、科学品质、文化品位”的定位,拓展可持续发展空间;重点地推出一批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价值取向的优秀文艺节目,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文化需求,扩大社会影响力。 3.坚持“三贴近”原则,进一步增强舆论引导的吸引力、感染力 “三贴近”是新形势下中央对新闻宣传提出的要求,也是新闻宣传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电视宣传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办出特色,办出风格,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服务性,吸引群众、感染群众、赢得受众、赢得市场。要以“三贴近”为突破口,坚持思想性、指导性和观赏性的统一,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人们思想活动和接受信息的特点,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在服务群众中引导和感染群众。要深化新闻报道改革,以更为大众化的视角,更丰富的节目样式,全力提高直播领域、扩大直播规模、增强直播效果,增强亲和力,抓住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紧密结合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通过寓教于事、寓理于事,进一步强化和发挥主题宣传的思想教育作用,增强正面宣传效果,形成舆论亮点。要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职能,坚持建设性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确保舆论导向的正确,确保事实的准确,确保与人为善的态度,确保舆论监督报道的适度、适量,做到有利于党和政府改进工作,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要健全重大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机制,调动多种节目形态,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报道,增强对突发性事件、重大和有影响事件的直播能力,使央视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第一声音,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促进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