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育中 山西电视台是国内较早开展舆论监督的省级电视台之一。早在80年代初,山西电视台就报道过《山西农村乱开小煤窑严重破坏国家煤炭资源》《朔县查获一起利用职权套取国家粮食差价的案件》,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也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我们播出的舆论监督新闻片,曾获得国家级新闻大奖。 进入90年代后,山西电视台除在新闻节目中加大了舆论监督的分量外,还在一、二套节目中陆续设置了以舆论监督为重要内容的《黄河新闻》《今晚9∶30》《新闻时空》《记者观察》《新闻纵横》等新闻栏目和《黄土地》《公民与法》《公众调查》等社教专题类栏目,从整体上加大了舆论监督力度,扩大了舆论监督范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各个栏目在舆论监督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各有侧重,如《记者调查》主要侧重于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新闻热点、焦点的背景分析和深度评说,《黄河新闻》主要侧重于监督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黄土地》主要反映与农村、农民、农业有关的问题。在全台进行重大宣传战役时,各栏目又能从不同的侧面对同一主题的问题进行舆论监督和引导,从而握成舆论监督的重拳。其中舆论监督力度较大、引发社会强烈共鸣、产生较大社会效益的是新闻评论节目《记者调查》。 《记者调查》是1998年5月山西卫视新版节目推出时创办的山西电视台第一个以舆论监督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新闻评论节目。创办初期叫《记者观察》,1999年节目改版时改为《记者调查》。在节目上星至今两年多的时间里,《记者调查》栏目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对社会负责作为衡量节目取舍的第一把标尺,不抢风头,不追求所谓的“一时轰动”,不搞恶意炒作,而是通过对社会上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事件进行客观冷静的评述和思考,来引起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重视。在播出的近500期节目中,基本上做到了内容真实、批评合理、监督有度、针对性强。两年来,《记者调查》栏目的收视率一直稳定在话题性和专题类栏目之首。在首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评比中,《记者调查》获得“首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 总结回顾山西电视台舆论监督的实践,我们认为,要搞好舆论监督节目,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各级领导的支持、过硬的采编队伍和合适的机制做保证。 1.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需要理论的正确指导以及党和政府的有力支持。 一方面,虽然舆论监督作为一种监督形式,早已运用到新闻宣传中,但通过电视栏目进行有深度的舆论监督还是近年来的事,实践性的探索才刚刚开始,理论的总结尚显得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理论的指导显得尤其重要。 另一方面,我们的新闻宣传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因此,进行舆论监督,需要有党和政府的有力支持。多年来,山西电视台在省委宣传部的领导下,配合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就省委、省政府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舆论监督,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这与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2.有一支过硬的采编队伍。舆论监督涉及面广,影响大,稍有不慎,就会产生负面影响,这就对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和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山西电视台,从事舆论监督的编辑和记者,一般素质较好,我们还从各部门选调了一批素质较高的同志充实到《记者调查》栏目中,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集体。现在,《记者调查》栏目组的综合素质在电视台是最好的,学历也是最高的。3.必须建立适合于舆论监督的新机制。制片人制是国际上通用的节目管理、运作机制。在山西电视台,第一个实行制片人制的栏目是新闻评论节目《记者调查》,由制片人全权负责整个节目的策划、选题和采、编、播。制片人责权利相统一,有压力、有动力,形成了对栏目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责任感。无论能产生多大轰动效应的选题,只要有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就坚决不拍。在拍摄中发现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也毫不犹豫坚决放弃。据统计,在申报的所有选题中,有35%的选题都因考虑社会效果而最终放弃。 在建立制片人制的同时,我们配套建立了严格的节目选题申报制度和节目评审奖励制度。由栏目组每月定时申报下月选题,经台编委会集体讨论、审查通过后实施。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舆论监督任重而道远。如何在已有的成绩与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更有特色、更富成效、更能得到社会承认和喜爱的舆论监督之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