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网 帮助中心

国际新闻网

欢迎访问: 国际新闻网

热门关键词: 朱桂华  廖松杰寒  暴力    郭建德

骆珺:占领舆论制高点应是新华社记者的担当

来源:国际新闻网 作者: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2015-11-03

新华社国际部骆珺:占领舆论制高点应是新华社记者的担当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去年12月发生在澳大利亚悉尼的人质劫持事件,一名男子在闹市区咖啡店持枪劫持了数十人,打出伊斯兰国旗帜并威胁要引爆安放在悉尼各处的爆炸装置。当时有一篇记者手记在网络上和媒体圈流传颇广,《新华社女记者悉尼休假遇突发劫案》,这名标题党女记者就是本人。

事发时,我正和一同休假的摄影部同事在市中心优哉游哉地购物,突然被店员告知市内发生疑似恐怖袭击,必须立刻闭店清场,还建议我们远离市中心躲避。事出突然,我们将信将疑地走出店外,仅仅几分钟时间,整条商业街都关门歇业了。

看来情况非同一般,我们立刻查阅当地新闻,询问撤出的工作人员,得到的消息令人十分不安,有人说悉尼将发生恐怖袭击,多个热门景点被安放了炸弹,而我们就站在悉尼最热门的购物街中心,距离被劫持的咖啡馆只有几分钟路程。一瞬间我们感觉就像惊弓之鸟,看四周哪儿都像有炸弹。

尽管身处险境,我还是很快回过神来,意识到这很可能是多年以来恐怖威胁首次触及澳大利亚本土,应该立刻抢发快讯。我通过微信联系国际部英文室,得知全球都在关注这一突发事件,但苦于事态混乱,正十万火急需要第一手现场素材。我立刻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了。

当然,我也不打算冒冒失失送死,给党和国家添负担。我先冷静地观察了周围情况,虽然许多人正从中心商业区向外撤离,但警方并未完全戒严。我决定先尽可能接近核心区域,再见机行事。于是我们逆着人流冲向现场,加入一场国际新闻大战。我们迅速通过警方发言人获得被劫持人数和没有儿童等关键信息,拍摄到周边大楼疏散和防暴特警部署就位等现场画面,第一时间将文图视频素材发回编辑部。

由于新华社记者立刻抵达现场核心区域展开全媒体报道,在推特和脸谱等海外社交媒体,以及国内各大终端实时更新事件进展,获得巨大关注,充分显示了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不可取代的报道能力和权威性。

这次事件还令我深刻地体会到,随着全球反恐形势愈加严峻,威胁可能随时发生在我们身边。悉尼场恐怖威胁,使我形象地体会到什么叫做“一秒变身战地记者”。

国际部领导当晚特地提醒我,就这次报道写一篇记者手记《新华社女记者悉尼休假遇突发劫案》,用图文讲述记者在面临突发事件时所作的抉择。这篇有点自恋的文章在社会上影响广泛,正面展示了新华社记者高度的责任感、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一向持极右立场的香港《苹果日报》正面转载了这篇稿件,还有读者的积极评价,我想打动他们的一定是其中所提倡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这是对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在网络上,也有人说记者是为了出名才会冲向一线,我想说的是,当我们不得不权衡生命的重量,最终促使我们冲向一线的决定性因素,必然是记录历史和挖掘真相的一份职业理想。而比我冲得更快、更远的前辈们在新华社数不胜数,能够努力追赶他们的步伐,让我充满动力。

说到没有硝烟的战场,我现在所在的新华社海外社交媒体团队就是在国际舆论场上杀出一条血路的“特种部队”。在西方强势话语体系占优势的国际舆论场上,在西方媒体以意识形态和自身利益为导向垄断把控的国际新闻界,新华社海外社交媒体团队瞄准推特、脸谱和优兔上数以亿计的海外民众,突破西方媒体控制大众信息的限制,将中国的故事真正传递给海外受众,影响国际社会民意。

海媒都做些什么?一百多个字符的空间能做什么新闻?举一个利用海媒平台重塑我军形象的例子。提到中国军队,我们心中涌起的是对子弟兵的深厚感情,但在西方,在西方媒体长期不遗余力地抹黑和污蔑中,提到中国军队就与镇压、控制挂钩。于是我们做了一系列中国军人专题,刻画中国军人的真实形象。国际部做的一组抗洪救灾图文稿,在脸谱上就引发英国粉丝热烈讨论。我们特意选用非专业人士的抓拍图片,包括子弟兵在齐脖深的水中将救出的婴儿放在塑料盆中顶在头上,另一个战士为孩子举着大蕉叶挡雨;有子弟兵在湍急洪水中的钢丝绳上一字趴开,让背书包的孩子们从身上爬过等等,照片中一张张脸上的表情真实而生动。这组报道撬动了铁板一块的西方舆论。当时英国南部正遭遇洪水肆虐,数十万户老百姓无人救助,许多英国粉丝转发贴文并评论说,为什么英国的军队被派去侵略其他国家,自己的老百姓遇到洪水反而没人管?原来中国政府是这样用军队的,英国也应该学习。

在以这类报道作为平时铺垫的基础上,我们最近对9·3阅兵的海媒报道更是取得巨大成功。在西方媒体依旧大肆渲染中国军事威胁的同时,新华社海媒团队在推特、脸谱和优兔进行了图文视频直播,生动解读历史背景,展现中外军人风貌,第一时间向全球播发习主席宣布裁军30万的消息。报道受到上百万海外受众关注,互动率超过30%。

在这样国际舆论环境中,要讲好中国故事,真正掌握国际话语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华社的优良传统和中国新闻事业,都需要我们加倍努力去继承,去开拓。作为年轻一代新闻工作者,我们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更要有一分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担当。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国际新闻网

邮箱:tomrs@qq.com
联系电话:00852-97962611
地址:香港特别行政区湾仔区轩尼诗道269-273号光华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