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网 帮助中心

国际新闻网

欢迎访问: 国际新闻网

热门关键词: 朱桂华  廖松杰寒  郭建德  暴力  

诠释儿童创造教育理论的精品力作

来源:国际新闻网 作者: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2015-11-17

url:,id:0

——《儿童创造教育新论》评介

■倪锋

王灿明教授的专著《儿童创造教育新论》是继《儿童创造心理发展引论》之后推出的又一新作。该书的出版得到国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会长张武升、中国创造力研究协作组组长胡卫平联袂推荐。

《儿童创造教育新论》是王灿明教授以14年心血精心书写、全方位解读儿童创造教育理论的学术精品。它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儿童创造教育的时代使命和现实困境,深刻剖析当下基础教育的偏差对创新人才成长的遏制作用,科学揭示儿童创造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创造教育的核心理念,并着眼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特征,着力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真实记录了作者在儿童创造教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开创性成果,其独特的话语体系和学科视角彰显出该书的原创性、基础性和前瞻性,成就了作者对本土化儿童创造教育之言说。

近年来,王灿明教授乐此不疲地做着创造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跨学科研究,对儿童创造心理的研究成果尤其丰硕,他的团队关于青少年创新大赛研究、盲童的创造力发展研究、体验学习影响儿童创造性人格发展研究、七巧板训练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研究、职教生的科学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发展等研究成果均产生了较大影响。正是基于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特征与规律的把握,他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儿童创造教育”的概念并进行持续性的系统研究,最终建构出儿童创造教育的理论框架和实践体系。在他看来,儿童创造教育是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根据创造学的基本原理和儿童创造心理的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创造意向,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他们的创造性行为,养成他们的创造性人格,唤醒他们的创造潜能,为创新人才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儿童创造教育新论》正是他关于儿童创造教育研究深化的新标识,也是他的儿童创造教育思想之升华。该书开篇就通过第十名现象、计算能力与创造力倒挂现象以及拒录“偏才”现象分析提出了一个令人警醒的问题:为什么我国基础教育很少能够培养出才华横溢的创造性人才?儿童创造教育何以在中小学缺席?他将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所处的困境赤裸裸地呈现出来,引导读者共同思考和分析。正是基于对这些难题的深层思考,他发现了儿童创造教育的存在合理性、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行性,提出人的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必须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养才能逐渐发展起来。实施儿童创造教育,必须对基础教育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到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整体性改革。他以全书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首次系统阐述了儿童的创造意向、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行为、创造性人格的发展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创造性教学、创造性活动、创新性学习、创造型班集体、创造型教师及创造教育评价六个专题深入探讨儿童创造教育的路径选择,从而将儿童创造力发展作为创造教育的逻辑起点,寻找和发现儿童创造力发展与创造教育的规律性联系,为我国儿童创造教育的体系构建夯实了理论基础。

回顾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基础教育的实践经验,王灿明教授概括出儿童创造教育的基本模式,其一是心理驱动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创造力的跨领域性,认为不同领域的创造力能够相互迁移,因而不少学校专门开设《创造性思维训练》、《学会发明》等校本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创造技法和创造发明训练;其二为领域驱动策略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创造力的领域性,教师尤其关注如何挖掘各科教材中蕴含的创造因子,强调将儿童创造力的培养落到课堂教学中。他充分肯定这两种模式的各自优势,但又提出两者并非“势不两立”而是“殊途同归”的关系,我们既要推进创造教育的整体改革,又要推进创造教育“课程化”的进程。为了提炼我国儿童创造教育先锋学校的成功经验,为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提供实践的优秀案例,他还通过中国人民大学附中、上海市和田路小学、启东市大江中学和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的田野调查,证明儿童创造教育已经从这两种模式的相互排斥逐步走向了相互借鉴。只有寻求这两种模式的融合发展,才能为儿童创造教育拓展新的空间,这是贯穿《儿童创造教育新论》的核心理念,也是该书的精华之一。

王灿明教授是我国儿童创造教育的开拓者,也是儿童创造教育的引领者,曾应邀在20余所高校和近100所中小学幼儿园作过学术演讲。《儿童创造教育新论》在多次演讲基础上进行提炼加工,历史与现实、人文与科学、激情与理性在书中交相辉映,其中精选的一些热门事件和真实案例更是妙趣横生,让人回味无穷。它不仅适用于中小学和幼儿园一线教师及教育科研人员阅读,而且对于树立现代家庭教育观念、走出家庭教育误区也颇具启发意义。

(作者系中国创造学会副秘书长、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yfs001]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国际新闻网

邮箱:tomrs@qq.com
联系电话:00852-97962611
地址:香港特别行政区湾仔区轩尼诗道269-273号光华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