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照片 核心阅读 在于瑾心目中,“讲好每一堂课”是基本要求,而何为“好”,则永无止境。28年,对于瑾来说,意味着三尺讲台的不懈坚守,意味着几百万字课案的精心打磨,意味着把每一节课始终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辛苦,却甘之如饴。 “那我就好好歇一阵儿了。” 这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金融学系教授于瑾留给同事、学生的最后一句话。一如往常,温婉,带着笑意。 未想,这一歇,竟是天人永隔。 2018年5月24日,紧张的答辩季,结束最后一场博士生论文答辩,于瑾回到家中小憩,梦中溘然长逝,年仅52岁。 送别那天,学生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灵柩前,一个个哭成了泪人,“执卷寻师空有愿,亲聆赐教更无期”…… 在同事、学生、家人看来,于瑾用生命诠释了一位教师的美德。 “讲好每一堂课” 于瑾的课好,是出了名的。 每学期初,选课系统一开放,她的课就被“抢爆”。20年的老同事、学校教务处处长蒋先玲回忆,“每门课都一再扩容,直到实在容不下,只得增开一个班。” 金融学系的课,专业性强,枯燥艰涩。但学生都说,于瑾的课,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总是能把枯燥难懂的知识讲得有声有色。 在于瑾心目中,“讲好每一堂课”是基本要求,而何为“好”,对她来说,则永无止境。 爱人王文灵回忆,对于课案,于瑾从不重复,从不老调重弹,哪怕这门课已讲了10遍、20遍。她总是运用最新的数据和案例辅佐教学,将深奥的金融理论与金融投资实务紧密相连,更好地反映金融学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在设计教案过程中,她还特别考虑80后、90后学生的兴趣特点和思维方式。因此,所授的每一门课,几乎都被于瑾打磨成“金课”。 课案字斟句酌,课堂上更是全神贯注。学生们回忆,于瑾上课时从来不坐,几个小时,一直站着讲,一节大课下来,经常是衣服全部被汗浸透。 下了课,于瑾也难得休息。下午5点40分课一结束,学生们就涌上讲台找她答疑。6点、7点……不管到几点,于瑾从来不会主动喊停。多少次,爱人、儿子到教学楼下接她,一等就是几个钟头。 光阴弹指过,未染是初心。 “讲好每一堂课”,于瑾坚持了几十年。不分大课、小课,不论是讲给本科生、研究生,还是留学生。有同事回忆,某一学期,教务处为她安排了一门课程,为留学生讲货币银行学。为讲好这门课,于瑾愣是把班上几十名学生所在国家的货币全部深入研究了一遍。“这就是于瑾的性格,于学生、于课程,她不会敷衍,更不想对付。” 上世纪90年代末,在时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林桂军教授的建议下,于瑾开设了学校第一门《投资学》课程。当时,最难讲的就是微观金融系列课程。讲好这些课程需要教师具备非常好的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数理基础。于瑾围绕这门必修课,先后开设了《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证券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实务》等选修课。 28年,对于瑾来说,意味着三尺讲台的不懈坚守,意味着几百万字课案的精心打磨,意味着把每一节课始终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辛苦,却甘之如饴。 既是弱女子,更是“大先生” 于瑾对学生好,也是出了名的。 “她就像人间四月天,美丽又温暖。”这是很多学生对于瑾的印象。 对于每一名学生,于瑾都平等相待。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于瑾从来不以导师自居。她从不批评学生,即使学生身上有缺点、有不足,也是用最委婉的方式鼓励他们做得更好。在她面前,学生们“如沐春风”。 她经常嘱咐学生们一定要注重文献阅读的数量和质量,以提升论文的严谨性,还把自己珍藏的金融学经典教科书和专业辞典送给学生用; 她会逐字逐句地为学生修改论文,不放过一处格式、一个脚注; 她清楚地记得与每个学生第一次见面时的细节,记得每一个弟子的故乡,记得他们的昵称和爱好,默默地关注他们的社交动态,及时掌握每个人的身体和心理状况; …… 同学们说,于瑾老师身上有一种魅力,能透过眼睛,洞穿心底。在她面前,会情不自禁地打开心扉。 97级本科生夏威留学前遇到经济困难,羞于向人求助。于瑾得知后,率先拿出1万元,并建议,以未来工资做抵押,用人品信用众筹的模式在同学和家人中募集资金。这个方法对夏威来说,无疑是在窘境中打开了一扇门,既将所学运用于实践当中,又维护了自尊。一向坚强的大男孩在恩师面前没能忍住眼泪。 硕士生何亮宇大三那年有去甘肃农村支教的机会,他想去,却又担心错过推研选导师的时机。于瑾知道后,发去微信,“支教回来,只要你愿意,我做你导师。”就是这句话,一下打消了何亮宇的顾虑。一年后支教回来,何亮宇如愿师从于瑾。阳光下,师生二人相视而笑:“大胆去,兑现你对乡村孩子的承诺!放心回,老师兑现对你的承诺!” 学生们说,老师是弱女子,更是“大先生”。 王文灵深深懂得于瑾的教育情怀,“常有人说,教师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但在她看来,教师的工作是世上最不平凡、最伟大的工作,触及灵魂、启迪智慧、滋养心灵。” “永远那么温婉、沉静、优雅、平和、睿智,您很少给我们讲高深的道理,但您的人格魅力却在无声无息地浸润着我的思想,塑造和改变着我的性格。”说这番话的,是宋远洋。这个曾经的“个性少年”受到老师的影响,如今已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完成老师未竟的事业。 “老师,对您最好的思念,就是长大后成为您的样子。”一句话,道出学生对于瑾最深切的爱。 于瑾走后,于瑾基金成立,专门用于助力未来金融人才培养。对外经贸大学计划利用基金,在全校推出于瑾实验班,选拔品德好、专业强、懂国情、熟悉国际规则的学生,为国家培养未来的金融行业人才。 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 于瑾对自己要求严格,也是出了名的。 “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园艺师’”。对此,于瑾不仅内化于心,更是践行于常。 于瑾一生淡泊名利,对学校现代金融学科体系建构作出较大贡献,却始终坚守在一线教师岗位,未担任任何行政职务;作为南开大学金融学系最优秀的毕业生之一,于瑾曾拒绝多家金融机构的邀约,拒绝丰厚的待遇,安心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 于瑾秉持“不追逐最热门的,唯做最有长远价值的”。她长期关注金融领域较前沿、艰深的课题,如利率、期权、金融衍生品等。在国内金融学科起步不久之时,这些课题冷门,且对个人素质要求极高,但考虑到这类研究对国家金融学科建设意义重大,于瑾义无反顾。金融衍生品定价理论的奠基人之一、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默顿将于瑾的研究成果收录为麻省理工学院教学材料,在得知她离世的消息后,感慨地说:“于教授的研究成果令人印象深刻。” 作为学校微观金融课程体系的奠基人,在学院引进从事微观金融教学和研究的年轻教师之后,于瑾毫不犹豫地将其辛苦建设的王牌课程《投资学》及备课笔记移交给年轻教师。 送别于瑾那天,同事们说:她不孤独,虽没有惊世之举,也没有荣誉等身,但她永远被学生围在中间。 (记者 赵婀娜 刘巍、刘碧涵参与采写)
+1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