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网 帮助中心

国际新闻网

欢迎访问: 国际新闻网

热门关键词: 朱桂华  廖松杰寒  暴力    郭建德

网络媒体对舆论监督的积极影响

来源:国际新闻网 作者: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2015-10-02

  摘  要:

  当今社会网络媒体日益兴盛,网络媒体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网络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的积极影响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网络就是要提供一个平等交流的空间,公众在这里平等的传播信息、发表意见,这些意见在网络中集合,进而形成无法忽视的舆论压力,引起政府高层的关注,对事件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网络媒体对舆论监督的积极影响包括保障人民监督的实现,推动跨地区舆论监督的发展和增加舆论监督的力度等等。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是现代社会民主化发展进程的必然。

  关键词:网络媒体  舆论监督  积极影响

  绪 论

  在1998年第四届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互联网被正式命名为“第四媒体”。从那时起,互联网以自己特有的高新科技为起点,迅速发展成为传播快捷、报道及时、信息海量、互动性强的优势传播媒体。现在,互联网依靠自身特殊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眼球”,成为当代传媒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网络媒体的普及,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政治生活方式,同时也逐渐承担起了舆论监督的职能。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是现代社会民主化发展进程的必然。

  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日本人珠海嫖娼事件等等一系列新闻事件都是通过网络媒体产生了巨大的舆论作用,网友的意见和呼声直接影响了事件的发展,不仅影响了政府的决策,而且还推动了法律的变革。从2003年至今,妞妞事件、黄金高事件、黄静案、2004年的李信事件、2007年的华南虎事件到2008年的“猥亵门”事件等等,渐渐增强了互联网的影响力,推动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使我国舆论监督渠道得以拓宽,功能更加强大。正是由于网络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有着巨大的积极影响,为了能够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与途径,使互联网成为实现政治民主、建设政治文明的重要手段,使舆论监督实现其应有之义,因而全面正确地认识网络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就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网络媒体的具体特征入手,结合典型案例分析综合,概括了网络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的一些积极影响。

  一、保障了人民监督的实现

  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某种传播媒介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各项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的行为过程。舆论监督的主体应该是公众,只是以前,由于运作机制和技术手段的限制,传统媒体上出现的舆论多是知名人士的言论或媒体自身的意见,尤其是对焦点事件的评论,不是“专家指出”,就是“学者认为”,普通百姓的观点难得一见。尽管从理论上来讲,媒体应该代表公众,成为公众的代言人,但在现实运作中,受政治环境、经济利益和社会心态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媒体的言论有时并不能如实地反映公众的观点和意见。而到了网络时代,公民舆论监督这项权利居然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舆论监督更接近于舆论监督应有之义,即真正实现人民监督。

  (一)网络媒体的弱控制性,使公民话语权得以回归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公民享有出版、言论的自由。长期以来,公众的这些权利主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实现,所以,人们不自觉地把公众的舆论监督等同于媒介监督,甚至于等同于批评报道。其实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舆论监督包含了媒体的新闻监督和公众的舆论监督,或者说新闻监督往往要通过公众舆论的形成来产生作用,公众舆论也往往需要媒介的引导来形成。网络的出现,在技术上完成了监督主体向公众的回归。虽然传统媒体也有读者来信,也有热线电话,也有节目现场的互动,但真正能够在媒体上表达出来的公众的意见却微乎其微。与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相比,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和弱控制性等特点使得人们可以自由放心的进入,对于网络媒体的论坛、留言板等互动平台,网民们只需经过简单的注册,便可以在这一互动平台上自由公开地发表自己的言论。虽然网络媒体的弱控制性也给网络舆论带来了致命的缺点,比如发泄情绪的偏激言论,甚至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等等。但是只要我们尽最大力量规范网络舆论监督,争取让它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就可以让它在复杂的社会运行当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把传统媒介比喻为“记名投票”的话,那么互联网就是“无记名投票”,这种宽松、自由的环境便于人们无拘束地发言,真实表达自己,从而促成了事件的解决,维护了司法的公正。

  网络媒体具有弱控制性、准入门槛低的特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容纳各种信息和意见,使得每个普通受众都有了针对国际、国内大事表达意见的机会。而这些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就极可能形成网上舆论,使得网络舆论带有较强的公众性,从而使公民的话语权得到回归,公众成为了网络监督权利的主要成分和重要参与者。2005年的圆明园铺设防渗膜事件和哈尔滨550万天价医药费事件中,人们充分利用了网络媒体弱控制性的特点,积极参与讨论,使得公众的意愿和看法得到了更真实、更充分地表达。

  针对著名历史遗迹圆明园水域铺设防渗膜事件的相关报道开始于2005年的3月份,话题讨论一直持续到同年9月。期间事件的发展一波三折,网民在此发挥了巨大作用。网上开设的讨论栏目访客盈门,最终促成了对于防渗工程的环境评估,并制定了相关的科学的整改措施,使事件得以解决。同时2005年的哈尔滨550万天价医疗费事件也是在网络媒体中颇受关注的一件事。此事公布以后,在网民中间引起很大反响,搜狐网站的跟帖达到五万条,跟帖中有着各方面的声音:普通群众看着说不清的收费单,指责医院简直是丧尽天良,而很多业内人士则认为,事情的关键是政府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网友的讨论和中纪委的追查下,天价医疗费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无不是现行医疗体制的死穴——开大处方、医患关系紧张、保障患者知情权、监管制度缺陷等等,最终事件得以解决。在这两件事件上,由于网络媒体具有弱控制性的特点,公众可以在网络上大胆表达意见,促进了公众话语权的回归,不仅推动了整个事件的发展,还推动了一个行业行风的整顿,并触动了相关部门在制度层面的思考,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监督方式的转换,使监督主体本位得以回归

  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某种传播媒介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各项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的行为过程。舆论监督是和法律和行政之类的政府管理相对应的,如果说政府管理的主体是官方,那么舆论监督的主体则是大众。研究舆论监督主体本位对于如何更好的实现舆论监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监督主体本位回归,才能真正的实现舆论监督的应有之意。

  我国传统媒体一直扮演着“喉舌”的角色,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就我国传统的舆论监督而言,一些较小的、涉及利益范围不大的事件,传媒拥有较大的批评权利。但当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它的批评和报道,都需要党政机构对传媒的授权,传媒不能自主作为。囿于媒介运作的传统规制,在舆论监督的实践中,对较为重大问题的批评展开,首先要得到党政机构的批准,而且批评呈现出明显的等级特征,级别相对高的批评对象,需要请示汇报得越多,所以形成了舆论监督“上对下”的形式。而网络的低门槛和匿名性就决定网络社会是拒绝权威的,这个特点是在网络初建时就确定了的——网络就是要提供一个平等交流的空间,公众在这里平等的传播信息、发表意见。这些意见在网络中集合,进而形成无法忽视的舆论压力,引起政府高层的关注,对事态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008年的深圳“猥琐门”事件,从发生到警方得出结论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周时间,但其间网络舆论监督的强大作用推动整个事态向前发展彰显了网民的力量。2008年10月28日晚,深圳1名中年男子欲将1名11岁女童拖进洗手间内猥亵。当女孩父母回头找该男子讲理时,男子竟叫嚣“我是交通部派来的,级别和你们市长一样高!”该视频由网友上传到网上,立即激起网民的强烈愤慨,他们动用论坛、QQ、博客等一系列手段,开始进行人肉搜索,查出这名男子是深圳海事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林嘉祥。林嘉祥身份曝光后,全国各地网友继续关注对其处理情况,并引发了一场声讨浪潮,最后,林嘉祥被停职。与其说林嘉祥栽于众网民手中,不如说他是栽到了公民舆论监督中。这件事充分体现了网络媒体发挥了从下向上的监督功能,使舆论监督主体回归公众,只有公众积极参与舆论监督,才能使舆论监督真正发挥作用。公民积极正确的利用网络媒体对上级进行监督,促进社会健康良性的发展。

  二、推动跨地区舆论监督的发展

  早在1953年,中宣部就确定了同级媒体不能批评同级党委的原则。与行政监督或法律监督不同,舆论监督只是一种“权利对权力”而非“权力对权力”的制约。但这种“权利”在同级媒体不能批评同级党委的规制下,必须在得到授权才能进行批评,因而传媒能够批评的范围只能限于最下层的权力机构和细小问题,权利是很有限的。于是,媒介在发挥其舆论监督能量的时候便出现了所谓“异地监督”。然而实际上,中宣部规定不允许异地监督,长期以来,异地监督的缺位,便极可能助长各级党政领导机构通过全面控制自己所辖的传媒而掩盖自己的劣迹,导致舆论监督出现真空。

  而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跨越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延伸了传播范围,使得民众对事件的关注与评论更加广泛;又由于其议程设置的内容广与全,在监督范围的广泛性方面便显著强于传统的舆论监督,从而推动了跨地区监督的发展。

  (一)网络媒体的超时空性,使跨地区舆论监督成为可能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就预言:通过电子传播媒介的整合,地球将逐渐“部族化”,世界将变成一个村落。30年后,这一预言应验了。现在的人们,无论身在何处,通过一台电脑、一部调制解调器和一条电话线就能访遍全球,与世界各种机构、各种人员发生联系,实现了“地球村”这一理想。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市场经济秩序实施有效的监控、对腐败行为的揭露已成为舆论监督的新领域和内容。但在一些地区,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庇护、行政手段的干预,传统性的新闻媒介力量不足,舆论监督的权利很难行使,许多影响恶劣的事件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报道暴光,很难实现异地监督。2005年5月,中宣部下发了《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实施办法》,文件指出:“地方性媒体、都市类媒体不得跨地区进行监督采访报道,专业类媒体不得跨行业进行监督采访报道。”有关这一规定在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广播电视舆论监督工作的要求的通知》(2005年5月10日)中得到了印证。《通知》规定“要严格把握跨地区舆论监督,各地广播电台、电视台不得跨地区进行舆论监督采访报道。”于是,各地不敢报道的事情,《南方周末》也不敢报了,所以全国各地一度以媒体监督见长的深度报道媒体的“活路”没了。

  然而自从互联网的普及,由于网络具有超时空性,信息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进行传播,在网络中信息传播无远弗届。而网络媒体的弱控制性特点,使得网民匿名发帖,大胆袒露真言,揭发黑幕,从而使地方保护主义极力庇佑的一切暴露无遗。而舆论监督只有冲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尤其是冲破了行政区划的权力,才能大大拓展了舆论监督的广度和力度,实现了跨地区监督。

  在传统媒体举步维艰,对跨地区舆论监督无能为力的时候,网络媒体挺身而出,坚持实施舆论监督,干预现实生活,推动跨地区舆论监督的发展。比如轰动一时的“妞妞事件”。“妞妞事件”最早发端于2004年10月26日发表在天涯、凯迪等论坛的一封学校致家长信,信中披露深圳市五部门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学校组织中学生自费购票观看电影《时差七小时》,各学校遂让学生们“自愿掏钱”“踊跃观看”,三天“创下”64万票房的“佳绩”。而影片女主角妞妞(原名李倩妮)被指认是深圳某高官的女儿。这一事件的公开迅速在网上掀起议论风潮,网络媒体迅速展开强大的报道攻势,公众利用网络的超时空性,纷纷在网上质疑强推电影事件与其父敏感身份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有网友进一步考证出妞妞父母的真实身份,其父为深圳市委副书记,其母为某留学中介公司的董事长。更有网友顺藤摸瓜,揭露出妞妞名下目前拥有总资产达769万元的三家公司。最终委召开全体会议,通报了对近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电影《时差七小时》及相关问题的调查和处理意见,意见称全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从中吸取教训,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主动接受群众监督。① 在这件事件中,网民们运用网络媒体的超时空性,打破了空间限制,积极踊跃在网上发表意见,挖掘事情真相,最终促成事情解决,实现了跨地区舆论监督的发展。

  (二)网络议程设置的内容广与全,使跨地区舆论监督得以发展

  “议程设置”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于1972年发表的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指媒介的这样一种能力: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②

  在传统媒体中,主流媒体按照政府的要求设置议题,议题设置很难做到广与全,受众无法自己设置议题,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参与传播进程的能力有限,而且上对下的本地监督的规则是中国特有的政治产物,受众由于政策、传播方式的各种局限,无法进行跨地区监督。到了网络时代,由于网络媒体具有跨地域性特点,能够打破空间限制,使得来自五湖四海的众多网民不受地区限制发布各种各样的信息,再加上网络媒体的匿名性和弱控制性,网民们则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由于不同网友关注的角度不同,思考方式各异,生活环境也不同,讨论的议题也在不断变化,从而使得网络议程设置的内容广与全。而网络议程设置的内容广与全,又能进一步促进网友了解不同地区的新鲜事,相互讨论,各抒己见,提供各种线索,共同挖掘事件真相,从而极大的推动了跨地区舆论监督的发展。

  在不少案例中,网友依据各自关注和兴趣点设置议程,通过塑造“拟态环境”和对该事件的关注和讨论,吸引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和参与,从而更好的实现跨地区舆论监督。2007年的华南虎照事件,经典的展现了网络的议程设置功能推动了跨地区舆论监督的发展。华南虎照事件中,国内各色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纷纷通过网络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网民们也迅速加入热议行列,在网络上启动了“人肉搜索引擎”机制,爆出“年画虎”照片,专家也纷纷在网上发表观点,声称敢以脑袋担保虎照是假的。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自发形成“打虎派”与“挺虎派”,在网上竞相争锋,最终“打虎派”胜出,事情得到解决。在此次议程设置中,网络媒体充分发挥优势,从第一枪质疑声打响,到“年画虎”现身,网络就像是指挥官,很好的进行了议程设置。因为网络聚集了各个阶层的受众,他们既是新闻的被动接收者,又是信息的主动提供者。分布于社会各个角落的网民利用网络传播跨地区性的特点,第一时间将信息公之于众,使得众网友都能看到信息,自设议题,纷纷发表意见,搜索证据,挖掘事件真相,最终推动跨地区舆论监督的发展。

  三、增加舆论监督的力度

  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早已深入人心,但是由于制度、技术和思想意识方面的限制,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存在着很多局限:其一,媒体只能选择那些符合宣传口径的言论予以刊发和播出,很难真正实现舆论监督。其二,交互性差。传统媒体的报道一般是单向传输,信息从媒体单向流向受众,缺乏反馈,互动性欠佳。这就造成了来自受众群体内的各方面的评论、反馈、辩解及信息不能及时沟通交流。

  现在,经过多年的发展,网络已经达到了相当程度的普及,网络舆论监督也从2003年开始真正打造自己的品牌,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已经得到了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比如人民网、新华网、新浪、搜狐、网易等等大型网站的各种及时报道、专题和言论专栏,在揭露社会矛盾、促进跨地区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真正成为反映民情、舆情的重要渠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由于网络媒体的优越性和灵活多样的监督方式,网络媒体使舆论监督的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网络媒体的优越性,使舆论监督更加有力

  1、网络传播空前快捷

  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在传播速度上拥有其他媒体所无可比拟的优势。报纸内容更新的周期以天来计算,电视以小时来计算,网络则是以分秒来计算。网络及时快速传播的特点,能够使人们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真相,发表意见、观点,从而更快更好的实现舆论监督。

  对于网络舆论而言,任何一个会打字的人只要拥有一台连通网络的电脑,就可以顺利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并把这些意见、看法传播到他愿意传播的任何地方。而网络媒体采用的是数字式电子技术,数字式电子技术的基本特点是:它能将所有的符号形式统一为一个单一的编码系统,使传输可以在瞬间完成,复制也相当方便。这些技术特点不仅使得网民可以对新闻事件及时方便地发表评论,而且还使得意见的传播者可以随时发现他人对意见的反馈和再评论,从而顺利实现意见的交流和自由碰撞,并最终促成网络舆论的形成。由于网络传播的空前快捷,信息交流方便迅速,提高了舆论监督的效率,从而使舆论监督更加有力。

  2004年6月10日,一篇题为《下跪的副市长——山东省济宁市副市长李信丑行录》的文章,将山东济宁“下跪副市长”李信和举报人之间的恩怨纠葛揭发出来,李信涉嫌贪污、受贿、绑架、故意伤害等多种违法违纪事实,其满脸忏悔、神情沮丧、涕泪横流下跪的照片等等,被中国舆论监督网刊登在主页上。一时间,各大网站纷纷转帖,“下跪市长”的故事成为人们关注和议论的热点。仅仅用了46天的时间, 一位地级市的副市长,就被宣布逮捕,后被判处无期徒刑。这让人们又一次看到了网络在舆论监督中的威力。试想,如果没有网络如此方便快捷的传播,李信的丑行能那么快败露吗?如果没有网络迅速及时的报道,能如此迅速地引起上级重视吗?可见由于网络媒体传播及时迅速的优点,大大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促进舆论监督更快更好的发展。

  2、信息传播交互性强

  传统的新闻媒介基本上是单向传播,人们从中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基本是被动的,选择信息的主动权很小。网络媒体的传播是交互流动的。这种交互性表现在,一方面受众在网络上可以自行选择新闻传播的内容,具有选择的余地;另一方面,网络媒体通过开设电子论坛、公布电子邮件、网上民意调查、设置讨论等手段,提供交流批评的场所,使受众能直接参与新闻报道,自由方便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从而实现传受双方的沟通与交流。网络传播交互性使得公众在发出信息后能够得到及时反馈。舆论力量通过网络交锋,形成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也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问题,加强舆论监督力度。

  2008年“5. 12”大地震后,网络媒体空前活跃,其监督功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回顾抗震救灾中的“网络事件”,最为典型的网络舆论监督,首推“成都帐篷事件”,该事件的暴露和解决,充分显示了网络媒体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而这归功于网络媒体传播交互性强的特点。

  5月21日,《全搜索捉鬼行动,缉拿挪用救灾帐篷者(全城征集线索中)》一帖在《成都商报》社区金版的论坛中掀起轩然大波,并被网友转载到天涯社区。该帖点击率很快就超过5万次,关注速度之快,程度之高,令人大跌眼镜,经过千网友回帖、反馈,呼喊要缉拿挪用救灾帐篷的罪魁祸首。 ③帖子一开始就爆出了惊人的消息:救灾帐篷不在救援站,而出现在成都各大小区,并随后粘贴了大量网友举报供图。根据网友贴图,在成都市区内万科城市花园、万年场沙河公园、上河城附近、锦官新城西区会所、四川省委党校、成都航空仪表公司社区操场等15个地方均出现了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监制”的救灾专用帐篷,甚至还出现了印有“科威特红新月”标志的帐篷。而从部分贴图中可以看到,帐篷均安置在一些高楼林立、绿化环境较好的小区或公园,有的帐篷旁边还停有小轿车。一张图片说明中甚至还提到“据说里面坐着一个衣着光鲜,还在使用手提电脑的人”。此后,成都全搜索网站在5月22日上午11时成立了“成都全搜索特别行动组”,与当地110联系,一起把这批救灾帐篷的来源追查到底,向网友公开。在这一事件中,帖子所报道的问题真实、深入,影响范围广泛,人们关注的程度很高。对此,我们探究其原因,不难看出关键的一点是网络媒体具有的传播交互性强特点,使网友们利用网络空间能够及时发布各种问题、消息,同时可以及时得到回馈,然后网民在网上进行交锋,分析原因,寻找出解决办法。正是由于网络媒体的交互性特点,使公众可以对事件更好更全面的进行舆论监督。

  我国的网络媒体发展到今天,其舆论监督功能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试想如果没有网络媒体的监督,在这场特大的地震灾害中,不知还有多少人胆大妄为,干出多少有悖社会良知和道德的事情来。然而正是网络媒体因其交互性强、反馈及时的特点,使网民们能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快速及时的互动与反馈,挖掘出事件真相,打击不法分子,警示他人,从而更好的推动舆论监督发展,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使政府的行为更加透明。

  (二)灵活多样的监督方式,增加舆论监督的力度

  在互联网中,不同思想观点的人可以在这里直抒胸臆、自由交流。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多样化的报道方式使得上网浏览信息和发布信息成为很多人每天的必修课,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自己的电脑,享受网络空间的便利。更具有意义的是,信息来源的多样化造就了信息的多样化,各种观点和思想在这里碰撞。信息来源的隐匿性更造就了网络舆论的丰富多彩,增强了网络舆论监督的生机和活力。这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舆论监督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力度也随之大大增加。

  1、网站类型众多

  2003年,因为力举民间舆论监督大旗而闻名遐迩的“民间舆论监督第一人”李新德创建了自己的网站——“中国民间舆论监督网”。2005年1月6日,由南京律师崔武创建的“中国民告官网”正式开通。属于此类网站的还有中国民间调查舆论监督网、反腐败网哨等等。这些网站就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大家关注民间舆论和舆论监督。这也说明,中国的民间舆论监督渐渐走向了成熟和发展。行使舆论监督大权的除了这些民间自发创建的网站之外,还有很多知名网站也开辟了专题或者言论专栏,比如人民网的“人民热线”和“强国论坛”,东方网的“东方直通车”,北京千龙网的“市民留言版”、湖南红网的“百姓呼声”等等。除了这些由传统媒体背景的网站外,一些商业门户网站,比如新浪、搜狐、网易等,也都通过专题、论坛提供空间,供网友广泛传输信息、发表意见。由于这些各种各样的网站的出现,可以使网民有一个表达意见看法的平台,可以更加集中的发表评论和观点,更好的对事件进行舆论监督,增加舆论监督的力度。

  2、表现手段多样

  现代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技术的解放,实现了传播内容的生动性和传播方式的灵活性。文字、图片、多栏目出击,多样化的形式带来了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的多样化,赋予网络信息更为绚丽的着装。这样,网络媒体可以融合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方式,集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的优点于一身。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使舆论监督报道更为形象、直观、立体,进而增加舆论监督的力度。

  比如山西繁峙“6.22”特大金矿矿难的报道中,11名记者因为繁峙县长出面和矿主的贿赂,放弃了报道计划,严重违反了报道纪律。对于这件事情,从2002年案发到2003年一审判定,各大媒体都进行了跟踪报道。其中网络媒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行新闻整合,引发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新华网为此设立专题,综合运用视频、音频和文件即时传输技术,通过消息、评论、图片、访谈等多种形式从不同侧面进行了追踪报道,之后又发起了专题讨论,展开了即时在线交流,形成了良性有效的互动。新浪、搜狐、中青在线等多家网站也投入精力加入了报道行列。这种多样灵活的监督方式能够更好的反映事件的全貌,更好的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监督过程中来,从而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

  结 语

  网络已经深入我们的社会生活,网络媒体使公众有了自己的舆论舞台,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公众能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愿望,真正实现对社会上有悖于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公众因为手握话语权而信心百倍的踏上了舆论监督的舞台。网络舆论监督在报道新闻事件、彰显民意民声、促进问题解决、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出巨大的能量。因此,我们更应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理论研究,把握网络媒体的特点与功能,认真分析其在舆论监督中的积极影响,只有这样,网络舆论监督才能向着更积极、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才能更好的维护社会的稳定,推动社会的发展,实现政治的民主。

  注释:

  ①王茜《网络媒体的监督功能初探》,《新闻记者》2005年第5期,第36页.

  ②李普曼著,林珊译《舆论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64页

  ③陈杨 阮剑华《成都多个小区内出现救灾专用帐篷引质疑》,《新快报》2008年5月22日.

  参考文献

  1. 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版.

  2. 刘建明《舆论传播》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3. 张海鹰 滕谦《网络传播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4. 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

  5. 屠洪俊 吴廷俊《网络新闻传播导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

  6.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

  7. 雷跃捷 辛欣《网络新闻传播概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 .

  8. 叶琼丰《时空隧道:网络时代话传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 .

  9.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10.裴晓军《网络新闻和舆论监督》,《广西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1.刘正荣《网上舆论引导中的“议程设置”》,《新闻战线》2007年第5期.(常鹄)

    来源 :人民网-传媒频道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国际新闻网

邮箱:tomrs@qq.com
联系电话:00852-97962611
地址:香港特别行政区湾仔区轩尼诗道269-273号光华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