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网 帮助中心

国际新闻网

欢迎访问: 国际新闻网

热门关键词: 朱桂华  廖松杰寒  暴力    郭建德

地方台舆论监督栏目的困局与突破

来源:国际新闻网 作者: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2015-09-30

  《视听界》供稿

  曾几何时,在央视舆论监督节目《焦点访谈》的引领下,各地舆论监督类栏目遍地开花,你有“透视”,我有“观察”,你有“写真”,我有“聚焦”,一时好是热闹。

  舆论监督是党和政府赋予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也是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实现知情权的有效途径之一。地方电视台生存于普通市民之中,直接面对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舆论监督的题材最为丰富,舆论监督的效果最为直接,舆论监督报道也自然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报道内容之一。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荧屏娱乐热潮的兴起以及新媒体多向度的发展态势,地方台的舆论监督却逐渐走向萎缩。与民生新闻在国内的异军突起相比,舆论监督节目似乎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有的淡出市场,有的走向边缘,有的虽还固守阵地,却呈现出僵态。

  一、发展瓶颈

  1.舆论监督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栏目的诉求之间产生了矛盾

  我国政治结构的一个基本特点是高度一体化,这一结构定位赋予电视栏目的舆论监督功能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内部性,二是单向性。 内部性是指舆论监督是党和政府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反映政府意志的媒体行为:何时批评、批评什么、如何批评、批评的程度以及什么时候停止批评都要服从党委政府的安排。我国的舆论监督不是由独立的媒体力量依凭法律对政府进行监督,而是由政府掌握,根据政策的需要所进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有管理的舆论监督,在本质上是一种行政领导监督。 单向性是内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是指上级政府利用媒体来监督下级政府和管理社会。既要贴近民生,又要不触及新闻管理的禁区,在这样的夹缝中,地方台舆论监督栏目的视野日渐“日常生活化”“碎片化”,乃至车祸、井盖丢失、市井纠纷居然成为新闻评论的主角。仗义执言意味着危险,无奈噤声会失去观众。各种对立因素相互博弈的结果是,地方电视台舆论监督栏目的步伐走得越来越沉重。

  2.民生新闻的发展对舆论监督栏目的冲击
  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的腾空而起,使得民生新闻在电视界风行。作为一种突破传统新闻价值观的新的节目形态,民生新闻得到业界和观众的追捧。各类短平快的舆论监督报道成为民生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舆论监督栏目原有的监督功能和批评性报道从此被瓜分和蚕食,观众对舆论监督节目的新鲜感和期望值骤降。

  时效是新闻的生命。目前,电视舆论监督栏目一般短则五六分钟,长则十多分钟,因节目时长、操作难度、技术条件等限制,反应总是比民生新闻慢一拍。民生新闻大多采取大板块的模式,有的长达60分钟甚至90分钟,其中的一些新闻做到5分钟以上,俨然是一个小专题,几天之后,舆论监督栏目再对同样的选题炒冷饭,观众的新鲜感自然打了折扣。

  各地方台迫于市场的压力和收视的竞争,都把民生新闻放在第一位,民生新闻收视率高,投入小见效快,播出时间长,电视台自然把最好的时段、最新进台的大学生、最能干活的年轻记者、最好的设备放到民生新闻栏目上。从投入上来看,舆论监督栏目又是低人一等。

  3.舆论监督栏目自身的软肋

  经过多年发展,地方舆论监督栏目也日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过分追求节目的刺激性、趣味性,展示有余而评价不足,媒体的公信力受到削弱;过分追求节目的故事化结构,新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影响;评论尺度泛道德化,影响新闻报道向深度推进,导致媒体行使社会责任的琐碎和平庸;对市民趣味迎合多于引导,导致媒体形象的整体倾斜;多年发展之后栏目的创新不够。这些现象都造成了舆论监督栏目后劲不足,在日趋激烈的收视市场上渐显疲态。

  二、突破路径

  1.做足本土内容

  本土化不是一个新的提法,但地方电视台并没有做到位。因此,地方舆论监督栏目最迫切的事情是要把地方的事情做好、做到位、做到家,充分利用地方的各种资源,要像民生新闻一样贴着地皮生存,如此,观众肯定爱看。

  2.敢于担当,保持锋芒,追求深度

  新闻深度报道、评论类节目的担当没有可以变通的余地,尤其是评论节目作为媒介责任最突出的体现者,是一个媒介的旗帜,它无可回避地要承担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对社会问题的解惑、表态,搭建政府与公众的桥梁,起到建立沟通、促进平衡、舆论监督的作用。要实现这种担当,需要舆论监督栏目记者的智慧,更需要他们的良知和勇气。

  (作者单位:南通电视台新闻中心 )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国际新闻网

邮箱:tomrs@qq.com
联系电话:00852-97962611
地址:香港特别行政区湾仔区轩尼诗道269-273号光华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