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家名为“地平线”的创业型公司在上海发布了其造车计划,欲复制特斯拉的造车模式。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地平线目前已获得3000万元风投资金。不过,地平线并非第一个宣布造车的跨行业公司。此前,以车联网研发和应用为主业的上海博泰,也宣布将启动制造智能汽车的计划。伴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本流向这一领域,未来新一代的“造车”大军或将出现。 有观点指出,电动车“准生证”放开的预期,能为这一行业带来更多新鲜血液,并形成“鲶鱼效应”。不过,对于这些潜在的非传统汽车生产企业而言,如何在现有的汽车制造管理体系下寻找一条生存之路,是最大的考验。 互联网思维造车 “新能源作为新的技术正在革新汽车产业,同时飞速发展的互联网行业也给从业者带来了全新的思考。”地平线公司创始人祝军对自己未来的汽车产品定位明确,即为智能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的结合体。在他看来,目前电动车领域颇具影响力的特斯拉,正是率先将这两大概念包装在一起。 祝军所带领的地平线团队目前不足50人,其中有东风汽车前任总装工程师、奔驰和大众的售后技术培训专员、汽车零部件工厂的硬件工程师、信息咨询公司的合伙人等。 有观点认为,相较于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动辄过成百上千人的技术团队,地平线的团队阵容相对单薄。祝军对此表示,新的产业背景下,造车者不在于“大而全”,而在与是否有一套有效的研发制造模式。 与传统整车企业相对封闭的造车模式形成对比的是地平线推行“开源造车”模式。“开源”这一概念最早诞生在IT领域,是 “开放源代码”的简称,意味着核心技术开放。 祝军向记者介绍,地平线会对外公开其造车技术,“全球各个专业团队都可以参与研发,远比我们自己打造一个团队要强得多。”同时,地平线也会将此资源 回馈给社会,“所有的厂商都可以用我们的平台去做自己的车”。实际上,特斯拉也在今年6月宣布了对外开放其多达300项技术专利。不过,目前似乎尚未赢得 太多响应者。 祝军认为,开源模式下诞生的产品将更符合消费者需求,这有利于抢占市场。目前,传统汽车制造商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相对封闭的供销体系,对于 产品的设计研发一般是来自于整车厂的顶层设计,上游供应商揣度着主机厂的意思,主机厂商设想着消费者的需求。由于系统是不开放的,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衰 减、遮蔽,因此,最终的产品并不一定最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反观在IT领域,Android系统在免费对外开放后,也已变成智能手机拥有率最高的操作系统。 面临汽车制造管理难题 有业内人士表示,倘若电动车生产资质向非汽车生产企业正式放开,未来汽车行业的玩家或许不仅局限于传统生产厂商,将有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涌进这一领域。 事实上,与地平线类似,今年5月,前福特亚太区车载连接产品规划和开发经理夏一平在北京发布了“Opencarlab”(开源汽车实验室)的非盈利 汽车项目,也提出了开源造车的计划。而据知情人士表示,就在地平线在上海发布其造车计划现场,至少有5个怀揣造车梦想的团队在场。 不过,有观点指出,在这些已启动或者将要启动的造车计划背后,仍存在不少难以逾越的关卡。 目前,中国对整车生产仍设定有严格的准入门槛,即使在未来的生产资质上予以放行,一个整车生产项目需要经历环保部、发改委、工信部甚至交通部等多个部委的层层审核,走完这些流程,即便对于一个大型企业而言,也难言轻松。 此外,“集思广益”的开源模式也存在诸多问题,最关键的是,在开源模式下,信息安全应如何保障? 事实上,在IT领域先行一步推行开源的Android系统也曾出现用户信息被泄露的情况,这正是因为一些开发者在开源过程中,趁机在其中植入恶意代码,盗取了用户信息。 其次,在开源模式下,技术支持来自于多个团队,对于产品后期的技术维护和第三方服务由谁负责,也无明确界定。而对于汽车这种生命周期长达十年甚至更久的产品来说,如何保障其整个生命周期的质量责任是个不小的考验。 一如祝军所言,对于地平线类的创业团队,解决资金和人才的问题仍是其生存的基础。目前,地平线完成了首期融资3000万元,根据规划,到2016 年,地平线的研发投入要增加到5亿元。对于汽车制造而言,远非研发这么简单。新涌现的研发、制造模式也将对现有的汽车工业体系带来全新挑战。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