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热评|是走向教育强国的必修课 [新闻背景]近日,来华留学相关问题引起社会热议。围绕我国发展来华留学教育的相关政策等问题,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问。这位负责人表示,高校应当在入学和日常教育中对来华留学生进行中国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和安全教育,对违规违纪的留学生严肃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配合有关部门依法依规处理,绝不纵容姑息。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学生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一个重要标志。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万名留学生在国内1004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学习。这个数据不仅意味着我国高校的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也意味着中国已经成为了留学生管理的大国。 留学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这个群体既是知识学习的主体,又是文化交流的使者。无论从教育事业的国际接轨,我国科技文化的对外传播,还是国家外交事业的角度上来看,来华留学工作的重要性都不容忽视。留学生是“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重要载体,也见证了中国教育的做大做强。对于世界几乎所有的高等教育强国,留学生规模和质量都是一个显著的指标。 但是越是重要的工作,在管理过程中面对的难度就越大。越是高速发展的事情,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就越多。近期围绕如何管理来华留学生所形成的几个舆情,反映出当前我国部分高校还没能真正找到在留学生管理中的长期持续发展方略,这同样也提出了教育工作该如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心态变化的一个挑战。这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门必修课,也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一门心理、管理和教学的必修课。 必须承认,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事业,教育政策的发展本身也有周期性和前瞻性。留学生管理政策调整和落地的时间也相对较长。这个工作从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新鲜好奇,到今天教育部强调的趋同管理,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中。发展的内在逻辑就是引导越来越多愿意来中国的留学生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喜爱中国,我们教有所得,他们学有所用,人民乐见其成。 因此,教育部近期再次强调留学生“趋同化管理”,实际上不仅是针对当前舆情的一次回应,更是在中国作为留学生管理大国向强国转型的一次制度变轨。这种趋同化管理既要认识和尊重文化、风俗习惯的差异,又要强化教育工作中的共性。这也意味着从留学生的招生、培养到毕业等多个环节中,教育单位要更加重视公平性和一致性原则。趋同管理说明,留学生不再是一些人简单理解的为教育增色,而恰恰是要为教育提质。 其实,对于许多留学生来说也是如此,中国的魅力,不在于差别化的教育或者另类的爱护,更在于他们和中国师生平等相处中得到的体会。只有在共同的规则、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要求的规范和熏陶下,他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中国高等教育的精髓,成长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域外果实。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所说,教育工作者要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当前的留学生管理,恰恰需要从民族心理、教育手段和管理行为等多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一个教育强国,如何更好的让海外学子既感受到温暖和善意,又对教育殿堂生出敬畏和向往,需要全社会共同寻找答案。 文丨特约评论员 周庆安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