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网 帮助中心

国际新闻网

欢迎访问: 国际新闻网

热门关键词: 朱桂华  廖松杰寒  郭建德  暴力  

10元甩卖学籍信息 小心个人信息被篡改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2015-09-18

10元甩卖学籍信息 小心个人信息被篡改

学生在填写信息 网友图

近日,某论坛曝出《高校学籍遭10元甩卖,冒死偷拍现场交易照》的帖子,该帖图文并茂地呈现了高校学生以10元一条的价格将个人学籍信息甩卖的“盛况”,引发网友热议。截至昨日16点,该帖的点击率已高达近12万次,有1022位网友参与讨论。学生甩卖的是哪些学籍信息?是谁在买这些学籍信息?买来的学籍信息到底有什么用处?

“10元甩卖学籍”引发热议

9月15日,网友“姜振菲”在某论坛发布一篇名为《高校学籍遭10元甩卖,冒死偷拍现场交易照》的帖子,该帖图文并茂地表示:在某高校校园里,有几位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举着写有类似“回收学籍:十块,十块”的广告单,他们四周围着一些学生,正在填写姓名、学号、电话号码等学籍信息,填好后即可获得10元现金。

该帖引来许多网友的关注与评论。有不少人对学生的学籍信息安全表示担忧。网友“余失pc忆”说:“现在有很多人拿别人的身份信息干坏事,这学籍可是唯一的,能随便就贱卖的么,大学生都太单纯了。”

学生参与可获各种奖励

昨日,记者对主城各大高校学生采访后发现,该帖爆料中的甩卖学籍信息并非少见,在公司为推广APP给予学生奖励时经常会发生。

“通常我会填写姓名、电话,学号则较为谨慎。如果是知名公司,我就愿意填写。”西南大学大三学生谢华君(化名)告诉记者,身边有很多同学乐于参与这类活动,不仅可以体验APP的新特点,也可以获得一些礼品,“有时,我们体验后觉得没有意思,就会把信息删掉。”

今年21岁的秦月(化名),是西南政法大学的大二学生,她曾做过APP校园代理。“我主要负责APP推广,每邀请一位同学下载可获得2.5元,收益可观,可贴补生活费。”据秦月介绍,这种营销活动主要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学生扫二维码下载APP,填写姓名、手机号获得小礼品;二是学生下载APP后,填写姓名、学号、手机号通过验证,获得现金或虚拟红包;三是学生分享或邀请好友下载APP,获得现金奖励。

公司:在校园推广理财APP

经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帖子中提到的“10元甩卖学籍”事件是由一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策划的理财APP推广活动,学生下载注册该APP通过学籍验证即可获得10元现金收益,通过分享邀请好友下载该APP后,还可获得1~8元不等的现金奖励。

“我们是为了鼓励更多学生下载注册其APP开展的营销活动。”该APP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活动主要面向在校大学生,推广范围涉及到全国多所高校。

对于学籍验证,该工作人员解释说,填写学生姓名、学号等信息,只是为了验证学籍信息,确认是不是学生身份,并不会为此付费,也不会向外泄露隐私。“但我们是和第三方公司合作,由他们派遣学校代理进行推广,没想到会出现买卖学籍信息的情况。对于网传的信息,我们并不知情,具体情况正在调查。”

声音

学校:学生不要随意泄露学籍信息

昨日,据四川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部长崔光军介绍,商家如要开展推广活动,须由学生社团提出宣传场地、宣传内容等各方面的申请,再由党委宣传部和保卫处进行审批,整个过程有着一套严格的管理程序。

“我们不赞成商家在推广过程中涉及到学生学籍信息,也不赞成学生为了利益拉动其他学生参与,如发现,则会对他们进行劝导,加强教育。”崔光军告诉记者,学校会定期对学生进行防诈骗、安全防范教育,“学生自身也要加强自身权益的保护,不要随意泄露个人学籍信息。”

提醒

泄露个人学籍信息存在安全隐患

西南政法大学朱老师也表示,大学生随意泄露个人学籍信息存在安全隐患,有可能会引来不法商家的短信、电话骚扰,还会引发诈骗行为,危及自身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如果学生证号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就可以通过学生证号登录学校网站随意篡改个人信息,或者假冒学生进入校园进行非法行为等。

“若以非法目的,故意泄露他人信息,属于犯法行为。”重庆锦扬律师事务所潘兴旺表示。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国际新闻网

邮箱:tomrs@qq.com
联系电话:00852-97962611
地址:香港特别行政区湾仔区轩尼诗道269-273号光华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