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既看重综合素质又强调一技之长的时代,孩子们要学习的特长不仅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高精尖”。 学习特长对专业性的过分追求,也是一种应试思维的泛滥,课内要“争第一”,课外“找最好的”。 现在每个孩子的发展都很全面,而且都有特长,如果只是泛泛地会某个乐器或者某个运动项目,连参与竞争的资格都没有。 北京的朱先生最近对同学老李是羡慕嫉妒恨,两人的儿子同龄,在同一所小学上二年级,但最近老李遇上了好事。北京一所著名的高校附属小学主动找上门,希望老李能让儿子转学到他们学校。“原因很简单,老李的儿子在学冰球,寒暑假老李带儿子出国参加了几场比赛,表现不错,这所名校的冰球队看中了他儿子”。 朱先生原以为冰球在中国是冷门项目,学了没啥用,但没想到能带来这么大的好处。他觉得有必要对儿子在课外的特长学习重新进行规划了。 如今的中国城市孩子,几乎人人都有一两项特长,为了增进技能在课外进行学习和训练也是合情合理的。不过,中国家长爱攀比。以前是比考试分数,可如今,光比课业成绩是不够的,于是,课外特长培训上的“明争暗斗”便开始了。 朱先生和同学老李就是如此,平时看起来其乐融融的两家人,暗地里较着劲儿。只要其中一个孩子学了什么,不出一个月另一个也会多一个班。 在这样的比拼下,钢琴、舞蹈、游泳、绘画已经成为众多孩子课外特长班的“标配”,在这些“标配”项目上,比的就是谁学得更专业,级别更高,拿的奖更多。与此同时,一些技巧性更高、对场地和装备要求更高的“高冷”技能开始受到家长的青睐,马术、击剑、冰球等越来越多地进入孩子们课外班的备选菜单。 比如,朱先生认为是冷门项目的冰球,在北京就有越来越普及的趋势,2014年北京市青少年冰球联赛参赛队伍已经多达96支。李女士是一名7岁男孩的妈妈,她说,和儿子经常一起玩耍的十几个小伙伴里,就有4个在学冰球。一位体育界人士说,冰球之所以在青少年中火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孩子申请北美高校时,如果有冰球特长更容易被录取。 在这个既看重综合素质又强调一技之长的时代,孩子们要学习的特长不仅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高精尖”。 学乐器言必称“央院” 要学就学最专业的 “我的琴艺非常好,我自认为在业余圈里无人能比。但找了好多琴行,就是因为我不是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别人一听我学校的名字就说不行。”姜浩如今在一家琴行教孩子弹钢琴,他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前是学校西乐团的指挥。 姜浩毕业后到非洲工作了一段时间,异常辛苦,回国后想过一段自由放松的生活。 姜浩的音乐造诣不低,否则也当不上二外西乐团的指挥。本以为以这样的水平找一份教小朋友弹琴的工作并不难,没想到很不顺利。 “家长只认专业院校毕业的。”在琴行工作的张老师说。 家长有这样的需求,琴行也得随行就市。招聘时首先看的是老师毕业的学校,很少去专门考查应聘者的音乐素养。“琴行也会根据学校的档次给钱。”姜浩说。 幸好姜浩本科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这两个头衔,终于超过了“二外指挥”,得到了家长的认可。 如今,学琴的孩子找老师有言必称“央院”的趋势,即便不打算走专业道路也是如此;而学画的孩子则争相找“中央美院”的。 郑州的小学生优优现在上的课外班全是专业配置:小提琴老师是山东大学艺术学院的硕士,现任河南某高校交响乐团中提琴首席、小提琴教师;声乐老师和钢琴老师都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舞蹈老师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国际象棋老师是省队退下来的专业队员;游泳则在省体工大队的业余体校学习。 “家长现在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将课外班当成另一个课堂,对于课外学习来讲,最重要的是培养兴趣,找到适合孩子成长特点的老师才是最重要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说。 学习特长对专业性的过分追求,也是一种应试思维的泛滥,课内要“争第一”,课外“找最好的”。 一年30万元 专业水准意味着高收费 老师越来越专业,意味着家长要付出更多的金钱。 琴行里,普通老师一节课的课时费是200元左右;有“央院”背景的老师,每节课的课时费是300~500元;而那些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的老师,课时费能上千元。 学琴属于普及率相当高的“国民爱好”,市场相对透明,而一些普及率不是很高的项目,花钱的地方就更多了。 比如本文开头提到的朱先生,正在让儿子学击剑。 最初,朱先生并没觉得这是一个烧钱的项目。在北京,青少年基本都在俱乐部学击剑,学费通常是以年费的形式交,“一年1万元左右,我觉得还能接受。”朱先生说。再加上2000元左右的装备,也在承受范围之内。 真正学起来之后朱先生才发现,年费给孩子提供的是“大课”,一个剑种的所有孩子一起上的课。“这种课只提供最基本的训练”,如果想提高技术还得上“小课”。 小课的费用就更高了,朱先生给孩子请的教练曾经是省队的运动员,每个小时要300元。每个星期上两次小课,这样每个月又增加了2500~3000元的费用。这还不算完,“光训练孩子会觉得枯燥,还得带孩子参加比赛。”朱先生说,参赛费并不高,但是,比赛不仅仅在北京举行,全国各地都有,而且经常安排在各种长假、短假中,方便家长和孩子参赛,这样路费、住宿费也是一笔开销。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朱先生带儿子到外地参加了一次集训夏令营、一次比赛,路费住宿费花了近5000元。这样算下来一年也得花个四五万元。 不过,跟同学老李比,朱先生花的不算多。 学冰球,必须有专门的场地和设备,费用自然不低。关键是,国外冰球运动水平更高,为了提高孩子们的技术水平,训练馆每个假期都会组织出国打比赛,每次老李都给儿子报名,他也陪着一起去。 仅今年,寒假一趟俄罗斯、暑假一趟加拿大,老李已经花了30万元。 不走专业道路为什么还要“高精尖” 虽然以高昂的费用拜专业人士为师,但很多家长表示,并不打算让孩子走专业道路。 “让孩子学击剑就是为了锻炼锻炼身体。”每年给孩子的击剑课投入四五万元的朱先生这样说。 现在上小学五年级的靳志参加了学校的管乐团,吹黑管。学校给找的黑管老师很年轻,靳志的父母虽然从来没想过让孩子长大后专业从事黑管演奏,但还是担心年轻老师水平不够,就千方百计找了军乐团的知名黑管演奏家。演奏家看孩子小,收费没有太高,一次课45分钟500元。 姜浩把家长大概分成了三类:第一类是认为“自己孩子全宇宙第一”的,找到哪个老师就是看得起那个老师;第二类是认为自家孩子啥都不会的,老师就是救命稻草;第三类是自家孩子没人带的,找老师就是找保姆。 无论哪类家长,都在找老师这个环节上非常较劲儿,认为只要找到顶尖专业的老师,家长的责任也就尽到了。 既然不打算搞专业,为什么一定要进行专业学习? 一些搞特长培训的老师认为,家长追求高精尖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面子。“顶尖的专业老师”“地道的美音、英音”“经常到国外比赛”“弹琴时漂亮的手型”……所有这些都是家长在跟别人进行比较时可以炫耀的资本。 教育专家也表示,给孩子报特长班越来越专业仍是家长“攀比病”的一种表现。一旦染上这种病,家长就会对自己孩子失去理性的判断,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已经“武装到了牙齿”,而自己家孩子“还在裸奔”。 但李女士不同意这种观点。她说,家长也是迫于竞争压力才让孩子把特长当专业去学,“现在每个孩子的发展都很全面,而且都有特长,如果只是泛泛地会某个乐器或者某个运动项目,连参与竞争的资格都没有。只有比赛中拿了奖或者考到了一定级别,才可能拥有竞争的机会”。 李女士的儿子今年刚上一年级。开学后第一节音乐课,老师问班里有谁在学乐器,结果全班30多个孩子有一半儿举了手,“以后孩子的简历上,只写会弹钢琴和写钢琴九级或者全国、全市比赛第一名,能一样吗?”李女士说,即便这些特长不能当敲门砖,但也会给孩子未来的简历增点亮色吧!记者 李晨赫 樊未晨 实习生 彭予阳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