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提高突发事件报道舆论引导力面临的形势与对策分析 CCTV.com 2009年03月01日 10:30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华网 [内容速览] 回顾2008年,从年初的南方冰雪灾害,3月14日的藏独恐怖事件,到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以及近些日子闹得沸沸扬扬的山西溃堤事件和三鹿奶粉事件等,这些重大突发事件给我台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进入2009年,国内外的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已经摆上日程,成为未来我台提高传播能力必须关注的议题。
(三)面对突发事件 我台面临舆论导向上的新特征 1、舆论引导的风险性不断增大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所涉及的新闻客体往往是地震、火灾、暴风雨雪、矿井爆炸、飞机失事等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和灾难事件,还包括非法集会、民族矛盾、宗教冲突、战争等政治性突发事件。这类事件往往具有突然性,即使事先有迹象显示,但其事态常常会突然激化、恶化。 由于我台一些记者专业素质所限,他们可能往往对这种突发性的事件性质和走向感到迷茫。因此在进行舆论引导时,就会冒非常大的“风险”。 这里所说的风险性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指媒体工作者进行舆论引导的难度大。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由于其突发性的特质,决定了舆论导向的模糊性,就容易造成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前期的舆论导向的缺位; 其二,是指舆论引导的政治风险。地方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对突发事件都比较关注,他们的思路往往都以政治的眼光来看待重大突发事件,而记者们往往更多地从新闻传播的眼光来看到问题,这就造成了对待重大突发事件理解上的偏差。 2、舆论引导的干预性和鲜明性日益明显 每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来自不同渠道的舆论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就会蜂拥而至,泥沙俱下,再加上各种新媒体的粉墨登场,也就造成了舆论的多元效应。 我台作为主流媒体,应当主动出击,在极短的时间内打成“舆论共识”,这样的话就干预了不正常的舆论传播,维护了正常的传播秩序。 当然,作为国家媒体,我台还应当以鲜明的舆论导向融入到新闻传播的各个环节中。如果媒体有意无意地将负面情绪带到了发表的消息和制作的节目中,对个人来说可能是正常的议一种心理表现,而对社会来说则等于让成千上万的受众有意无意地接受着一种负面情绪, 因此,媒介引导舆论的作用不会消失,但如果运用不当,会强化某些负面情绪,造成不良影响。 3、舆论引导呈现的阶段性波动趋势正在增强 重大突发事件属于危机传播,它的舆论引导自然会遵循危机传播的规律,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特征愈发明显。 美国学者斯蒂芬克在对危机传播的研究中提出了阶段性理论,其成就不但揭示了危机传播的规律性,同时也奠定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基本理念。芬克借医学术语“生命周期”模型对危机的发生过程划分了四个阶段:潜伏期、爆发期、延续期、痊愈期与评估期,这就让人清晰地了解了危机前、危机初始阶段、发展阶段、解决阶段和危机后的评估阶段。 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根据重大突发事件的每个阶段制定相应的舆论导向对策,这样的话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比如“512”汶川大地震报道,地震初期的舆论导向强调稳定的重要性,地震的中局强调求援的重要性,地震的结束阶段要报舆论引导到灾后重建的工作上以及灾后心理抚慰的方面。 第3/5页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