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倡议之后,全球经济舞台上,中国亮出一张新牌——国际产能合作。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已经成为这一战略的“超级推销员”∶6月欧洲行推销中国装备产能,5月拉美行敲定“两洋铁路”。 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阐述了其对促进当前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了主要目标,在专项财税支持政策、融资支持、中介机构、政府服务等方面都有突破。这是第一次以国务院文件的高规格形式推进装备和产能国际合作。 国家发改委外资司司长顾大伟向财新记者指出,《意见》可谓政策意图清晰、重点任务明确且政策措施务实,“提出了18项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减负添力、保驾护航”。 近年,中国已成为最大产品出口国,从轻工机电到高铁核电,从单一产品到技术资本服务,对外贸易结构正在从过去以贸易、能源资源为主转向制造业、高科技、航空航天等多元组合,并扩展到更为广泛的政治、安全、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等领域。 “装备走出去和产能合作面向全球、覆盖面广,对提高中国的国际声誉,作用很大。”一位国开行业务发展部人士认为,而中国企业在新一轮“走出去”中,能否与被投资国家谋求双赢,是战略成功的关键。 一种较有代表性的声音认为,应先做出来一两个样板项目,才会让其他国家更积极参与;另一种则认为,外部环境具备了大规模走出去的机遇,国家鼓励政策亦逐步到位,“企业自己要练好内功。特别是国企,不能再躺在国家怀里了”。 多位央企高管告诉财新记者,从外部环境看,目前是中资企业大规模走出去的机会,但走出去不应“一哄而起”,“首先看企业自身的准备,不要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你没准备好,也没有那个能力,就吃亏吃定了。” 中石化集团公司总会计师刘运表示。 中铁建子公司中非莱基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中非莱基)总经理郑军分析,“走出去的确风险很大。各种国际标准都提高了,国际竞争更激烈了,企业挑战也更大;但国内产能普遍过剩,现在是加快走出去的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分析人士指出,关于国际产能合作的新模式思路,一是多打组合拳,将装备、技术、管理、标准和资本尽可能多地“打包”,与合作对象深度融合;二是改变过去“短单”太多局面,将产能合作、产业链形成“长单”;三是中小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要加速转向技术甚至高科技服务型产业;四是对一些产能不强、同时国内需求有限的国家,可以为其产品提供一定市场。有取有予,义利结合,才能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胡连娟] 5 1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