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种垃圾处理机,5小时内厨余垃圾变成肥料、饲料,比目前市场上湿垃圾处理工艺提高6倍,且处理后产物呈粉末状,有机质回收率至少50%”。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欧杰透露,他们历经6个寒暑研发的垃圾终端处置产品,成为中国工博会高校展区展项之一。 2019第21届工博会9月17日至21日将在“四叶草”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记者昨天从高校展区获悉,像上海海洋大学“高效处理湿垃圾的酵解工艺及装备”这样经海内外各大高校遴选申报并确定参展的项目达758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一等奖以上的重大技术成果项目60余项,独立展出的创新创业类项目76项。 厨余垃圾肥料有股烧烤“香味” 细碎的“褐土”上面,生长着鲜嫩的“豆瓣绿”;几株小番茄展开身段,等待更多果实到来。想不到,豆瓣和番茄根部的肥料,用的或许就是你昨晚扔掉的苹果皮,或许就是你午餐时吐出来的鱼骨头。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刘海泉拿出的这包“泥土”,正是用厨余垃圾做的,闻起来竟有一股类似烧烤的“香味”。“以前,我们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搞‘垃圾’的,现在垃圾分类新时尚,垃圾末端处理的研究还成时髦了。”刘海泉笑着说。早在2010年,在时任校长潘迎捷的鼓励下,他和教授赵勇以本科生的“大创项目”为基础,走上湿垃圾变废为宝研发之路。 刘海泉发明微生物酵解系统,以高效菌群为核心,结合研发配套设备,在加高温度下加速酵解,同时将发酵时水分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最终以水蒸气方式排放。针对各个应用场景,刘海泉等人正进一步优化技术,下一步通过大田试验,为“垃圾处理机”的全面推广应用做准备。 退役电池储能电站“国际先进” 如果说湿垃圾是可利用的“软黄金”,那么对新能源车电池的后端处理就非常“硬核”了。 截至今年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44万辆。未来几年,我国将迎来新能源汽车退役电池的快速增长。退役电池虽然性能下降了,但大部分仍然保有70%到80%的可用容量,仍然可以在相对温和的环境下再利用。做成储能电站,可实现汽车电池退役后附加值再造。在工博会高校展区,上海电力大学和奇瑞集团联合研发的梯次利用、异构兼容技术,演绎如何破解不同电池品牌、不同老化程度、不同能量结构的退役动力蓄电池兼容利用瓶颈。 上海电力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廖强强说,之前奇瑞旗下专门成立了一家再生资源公司,退役电池回收回来,堆满仓库,想把它们利用起来,却遇到瓶颈。后来双方一拍即合,总标称容量达219度电的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异构兼容储能电站终于研制成功,涵盖了磷酸铁锂、三元锂电、铅酸电池不同成组方式的5种电池。今年春,项目通过由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组织的评估,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国彪为组长的评价委员会认定其总体技术水平为“国际先进”。目前,团队申请或授权11项发明专利,拥有软件著作权2项。 沪上高校登记技术合同5000项 今年,高校展区在参展规格上又创新高,目前确认海内外参展高校74所。 北京大学的“aiXcoder——智能编程机器人”采用与程序员一起“结对编程”方式,为程序员提供服务,提高编程效率;上海交通大学的“探测救援作业六足机器人”经过迭代更新,实现了机器人柔顺力觉控制和整机动态稳定行走,同时大大增强了机器人的负载能力;复旦大学的“骨质疏松超声诊疗仪”,适用于骨质状况的普查、新生儿骨营养、孕妇钙质检测,以及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等,具有无电离辐射、安全、便携及成本低等优势。 市教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陆震透露,去年上海各级各类高校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科技总经费185.1亿元,其中部属高校142.54亿元,地方高校42.68亿元。来自于企事业的经费有45.95亿元。另据市教委统计,2018年度沪上高校共登记技术合同(技术转让、开发、咨询、服务)5000项,总金额为36.55亿元,同比增长69.6%;其中千万级以上的合同数达41项,总金额为16.53亿元,同比增长146%。(解放日报记者 徐瑞哲)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