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李德林 研发投入不足,新能源汽车布局慢,现金流也日趋紧张,未来吉利汽车还能跟得上吗? 2001年中国加入WTO,汽车和家电走了两条截然相反的路,如今这两个行业的现状令人感慨万千。 汽车选择保护,而家电选择开放。18年后,国产家电已经一统天下,而汽车依旧是扶不起的阿斗。 从加入WTO这18年历程来看,开放市场利远大于弊。 2018年,中国汽车销量出现了负增长,乘联会数据显示,乘用车销量下滑5.8%,30年来头一遭。 中国汽车龙头企业吉利汽车,2018年全年销量逆势增长20%,完成了全年目标的95%。但是隐忧却是显著的,到了年底颓势尽显,12月汽车销量较去年同期销量减少44%。 吉利发布业绩公告后,股价闻讯大跌11.3%。这只曾经两年10倍的大牛股,一年以来市值蒸发了近60%。 来源 | 同花顺就在吉利出现暴跌的前几日,摩根士丹利将吉利汽车评级从“中性”下调至“减持”,目标价由15港元下调至8港元,下调幅度达到47%。 除了行业不景气,中国汽车龙头企业吉利到底行不行? 1 错失新能源汽车先机,发力慢。 2018年12月数据显示,吉利新能源汽车仅占当月销量的7%。目前公司的主业依旧是传统燃油车。尽管公司管理层表示,未来吉利新产品将实现全面电气化,但是任重道远。 与此同时,比亚迪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大步前进。2018年比亚迪全年销量52万辆,同比增长27%,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高达25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00%,占了半壁江山。与比亚迪相比,吉利汽车明显慢了好几拍。 为何说新能源汽车如此重要呢?其实看一下特斯拉和通用汽车的估值就明白了。特斯拉依然在亏损中度日,市值却高达575亿美元,而通用作为传统汽车的代表,如今市值不到500亿美元。 资本市场看中的是未来,这就是朝阳行业和夕阳产业的差距。2018年汽车行业遭遇滑铁卢,但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百万大关,同比增长88.5%。 如果吉利汽车不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快速发力,奋起直追,前景恐堪忧。 2 吉利的研发能力是软肋,越来越无法支撑百万销量的市场。 在2017年国产汽车企业研发能力对比中,吉利的研发投入最为让人惊讶。其研发投入只有3.3亿元,占总营业额的0.36%,在国内28家车企中排倒数第二。 吉利在核心技术方面,并没有给大众留下深刻印象,反而在收购国外车企这方面让人纷纷侧目,不论是收购沃尔沃还是入股戴姆勒,可谓众人皆知。 如目前备受追捧的CMA平台,基本就是从沃尔沃拿来的,吉利在其中贡献并不大。 看得出来吉利在研发上并未下苦功,而是通过收购来借鸡生蛋。这条路走一时还行得通,长期吃老本那就有点败家了。 况且现在处于燃油车向电动车转型期,传统汽车技术存在被时代淘汰的可能性,在刚刚崛起的电动车领域,更应该加大研发投入,用过硬的产品抢占市场先机。 做大容易,做强难,打铁还需自身硬。 3 从财务来看,吉利的现金流有恶化的趋势。 2018年中报显示,虽然公司负债率为55.8%,在行业中属于中等水平,但总借款较2017年大增超过150%,达到32.9亿元。 不仅如此,吉利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同样出现了异常。2018上半年,吉利汽车应收账款为248亿元,相比去年同期骤增73.4%,而同期营收增速为近36%、利润增速为54%,应收账款增速远超业绩增速。 吉利应付账款同样增幅明显,比2017年同期大幅上升34%,从223亿元一举增加至299亿。 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同时大增,反映了吉利在扩张中现金流更加紧张,而吉利凭借自身的行业地位,将应收账款的压力转移给了下游供应商。吉利汽车压低、拖欠供应商货款的事件也层出不穷。 现金流是车企最为重视的指标之一,对于业务规模急剧扩张中的吉利更是如此。将压力转移到供应商身上可以缓解一时的压力,但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长期这么玩的话还会影响企业的声誉。 大润发被马云收购时,董事长黄明端说,赢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 来源 | 视觉中国新能源汽车兴起是汽车行业的一场革命,在新的浪潮里只有抓住机遇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像当年的诺基亚、摩托罗拉如日中天,也不过是明日黄花。 电动车摆脱了内燃机技术,对于中国车企来说是弯道超车的好机会。如何快速完成转型,抓住时代的机遇,是对每一个车企的生死考验。 研发投入不足,新能源汽车布局慢,现金流也日趋紧张,未来吉利汽车还能跟得上吗?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