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报道,韩国军备采购部门报告中列名了军事机器人的相关采购项目。按照计划,相关装备将在2024年前交付使用。韩国军方称,相关设备将主要应用于搜救和侦察等非作战领域,但这一决定仍引起了广泛争议。
韩国这一次“列装突破”实际意义有限,短期内并不会使韩国军力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一措施已经打破了全球学界、业界多年来对于人工智能军事化的道德约束,将促使更多国家将已经成熟的人工智能装备投入到实际战场。 相比几年前,当今各国对于人工智能军事化有了些不同的认识。 很多国家逐步认识到,人工智能军事化是在当前条件下提升本国军事实力的最优选择。人工智能军事化将引发各国军事建设的新一次变革,即更突出技术、资本和数据的作用,弱化人力和规模的角色。这种方向对于受困于人口老龄化、传统军备规模小的中等发达国家尤为有利,可帮助其尽快缩小与主要竞争者的规模差距。 其次,人工智能军事化的逻辑得到充分验证。武器技术发展方向选择对于一国军事实力事关重大,需要高度慎重,其决策者一般倾向保守,不愿根本性颠覆现有体系。但是,近年来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军事决策部门逐步改变了态度,开始认定该产业和技术不是昙花一现,值得应用于战场。 此外,各国纷纷对于人工智能技术采取保护主义措施,削弱了业内抵制的根本动力。国际学界、产业界对于人工智能军事化的抵触并非完全来源于道德和伦理层面,也有实际利益考虑。人工智能军事化将使各国从战略安全角度看待这一技术,进而采取限制技术自由流通、对相关产品采取出口管制等保护主义措施,这将给相关产业和技术发展增加政治性障碍。 而这些保护性措施正逐步改变学界、业界的利益取向,为了获得相关政府项目,一些研究者已经转而为政府和军方开展相关研究。 最后,国际局势并未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趋于平稳。一些国家基于区域安全局势考虑,采用技术优势抵消规模优势的非对称策略,运用战场机器人是其中必要的环节。而其他国家也很可能步其后尘,根据本国军事需要应用人工智能军事化技术。 而一旦“潘多拉魔盒”被打开,那将是一场共同的灾难。 □李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副研究员)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