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抗战帷幕 探密瓦解敌军 日俘何以成为八路军战士? 今年,一部热播日剧《红十字——女人们的红纸信》在中日两国同时引发热议。由女星松岛菜菜子饰演的主角“天野希代”,原本是关东军佳木斯野战医院的一名护士,亲眼目睹了“帝国军人”凶残对待伤员的暴行。被俘后她主动穿上八路军军装,跟随我军转战了半个中国直至全国解放,随后还参加了抗美援朝,精心呵护志愿军伤员。 该剧播出后,在获得广泛好评的同时也引发少数观众的质疑,对这些积极帮助八路军的日籍军人感到不可思议。事实上,当时不仅在我军野战医院中有不少日籍军医和护士,还有更多被俘日军官兵在经过教育改造后,纷纷举起反战的旗帜,加入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的行列。而创造这一奇迹的,正是我军瓦解敌军的政策。 八路军举行日俘欢迎会 充满信心的预言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由于日寇抵死不降,没有抓到一名俘虏。时任第686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的欧阳文回忆:“我亲眼看着我们团的一个副营长背起一个鬼子伤员往后走,结果被鬼子把耳朵咬下来了。” 1937年暮秋,第129师官兵在晋东北驻地遇到一个被打散多日的日本兵。他蓬头垢面,正伏在池边喝水。大家反复警告:“缴枪不杀”,可他听不懂中国话,负隅顽抗,冷不防射倒我数人,不得已只得将其击毙。 面对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及“大和民族优越论”长期影响的顽固敌人,1937年10月6日,八路军政治部发出《关于开展日军政治工作的指示》指出,平型关战斗和游击部队经验,日敌非拼死不肯缴枪,这虽由于民族隔阂和日本军阀欺骗,但过去华军没有进行敌军政治工作,也是使敌临死不缴枪的重要原因。因此,开展敌军中的政治瓦解削弱敌人战力并推动友军学习,就成为当时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 然而,最初的工作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对作战对手了解不够,宣传内容和方式的针对性不强。“举行兵变”“投入八路军来”“打倒军部和资本家政府”等一系列远离实际的口号,反而引起日本兵的反感。一部分干部战士和根据地群众对日军的残暴罪行深恶痛绝,对日俘有严重的对立和报复情绪。当时在第120师政治部敌工部工作的冯先民送日俘去延安学习途经兴县就遭遇尴尬:“兴县刚受日军扫荡之害,‘三光’政策使村子十室九空。村民见到日军俘虏,情绪激愤,有的冲上来就打。我和押送的一个警卫班竭力阻拦、劝解,弄得筋疲力尽。后来,我对众人说这是毛主席制定的宽俘政策,是贺(龙)司令员让我们送他们去延安上学,毕业后再上前方来和我们一起打日本的,群众的情绪才安定下来。” 为了扭转这种情况,中共中央明确要求:宣传上,“印刷一两句口号那样太短的传单,并不有效,但太长了,却难于阅读,一般以日文六七百字为理想标准。再者,一张传单里,不要写很多内容,强调一个内容的方法最好。文章体裁和字句,要和一般的新闻杂志一样,不要党八股和外国化的东西,不要满篇理论,以能感动人者最好,文章要写得像日本文。”宽待俘虏上,各部队把端正干部战士对俘虏的认识作为政治教育和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对违反俘虏政策的事件进行严肃查处。同时,针对日军生怕自己的欺骗宣传被日俘揭穿、抗战初期对作战后失去联络一周以上的士兵归队后皆加以杀害的情况,八路军总部规定:今后俘虏之日军士兵,不论其表现如何,立即欢送释放,至多不超过3天。 1937年10月25日,毛泽东同英国记者贝特兰谈到,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是八路军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之一,并充满信心地预言:“我们的胜利不但是依靠我军的作战, 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的办法虽然目前收效尚未显著,但在将来必定会有成效的。” 正如毛泽东所预言的那样,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以及各抗日根据地开展的形式多样的对敌宣传攻势,很快成为瓦解敌军的利器。 1939年3月,舒同在《晋察冀军区部队最近政治工作概况》中统计,两个月内,4个分区共写标语21370条、散发传单79000份,“凡是接近敌人的房屋、树林、厕所、室内外, 差不多满布起来了,并相当带艺术化。”不少日军士兵捡到我军的宣传品后偷藏在身边经常翻看,有的把标语抄在日记中,有的把传单寄回国内家中。被俘和投诚日军中,一半以上带着印有“持此通行证,我军保障诸君生命安全,并以同志对待”内容的通行证。 利用夜暗条件,对日军碉堡或据点进行喊话、唱日本歌曲,被我军形象地称作“上夜课”。1943年深秋,反战盟员石田雄到山东文登县城据点喊话。敌人正想开枪,石田雄用优美哀伤的男高音缓缓地唱了起来:“夜半人静月更明,寒光斜射照进窗。期待在渺茫异国的丈夫啊!妻子和孩子非常寂寞和悲伤……”歌声随风吹进碉堡,日本士兵思乡厌战之情油然而生:“你唱得太悲哀了,我们很难受。” 给前线官兵送慰问袋是日本的风俗。日军侵华初期,日本士兵平均每人每年收8至12只,里面装的食品和物品也比较精致高档。随着战事的发展,到1941年,每人每年仅能收到3只,所装物品质量也大大降低。针对这种情况,我军每逢春节、樱花节、盂兰节等日本传统节日,都将装有烟、酒、毛巾等日用品和慰问信的慰问袋分送至各日军据点外,借机开展政治宣传。1943年4月,八路军渤海军区敌工科的同志折了几支含苞待放的樱花和慰问品一起装进袋子里,夜间放到陇海路北侧东海县桃林镇敌军碉堡外,然后喊话离开。第二天一早,再安排亲我的伪镇长派人将慰问袋送进碉堡。日本兵谁也不敢动,怕有爆炸物,就让送去的人退到碉堡围墙外解开袋子,里面有烟、酒、樱花、慰问信,还有一首根据唐朝诗人杜牧名作《清明》改写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堡上官兵欲断魂。樱花美酒何人送?岭树村烟八路军。”后来,据伪镇长反映,日军小林队长看了信和诗后情绪低落,对前途感到茫然。 1941年,八路军政治部敌工部还在延安广播电台开办了每周2次的日语广播,主要报道太平洋战况,以及在延安的日本人的生活情况和边区情况,驳斥日军的欺骗宣传等。八路军日籍女战士原清志成为最受日军欢迎的播音员。她1937年3月来到中国,11月参加八路军,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面对我军强大的宣传攻势,日军喟叹:“中国军与武力战并行的思想战,其巧妙令人佩服。”“因为华军的反战宣传,士兵的思想似乎起了动摇,实在难以指挥。”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