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南北朝时期是两晋以后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时期,从公元420年开始,到589年结束,共169年。 东晋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阶段。在南方,虽然先后有刘宋、南齐、萧梁和陈四个政权的更迭,但这中间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南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3年,但由于争杀频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梁代(502-557年)历3代4帝,其中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几近半个世纪。陈(557-589年)首尾凡33年,历3代5帝。陈承衰梁之弊,是版图狭窄、人口孤弱、力量单薄的王朝,加之统治者又极度腐败,最终丧亡于北方强敌之手。历史上把宋、齐、梁、陈这南方四朝称之为南朝。 南朝的历史是门阀士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南朝的皇权比较强大,门阀士族社会地位虽然高贵,却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随着江南开发的不断深入,土著寒人在政治上逐渐上升,步入官僚行列,为皇帝所倚重。从梁陈之际开始,南方内地的土豪,也成为割据的一方势力。 十六国后期,一个极为落后的少数民族拓跋鲜卑逐渐强盛起来,打败后燕入主中原,在建立北魏政权(386-534年)之后,又消灭各割据政权,从而结束了这一地区长期混战的局面。按照史家的习惯,北魏统一北方的太延五年(439年)往往被视为北朝的起始之年。北魏前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为都,孝文帝大举实行汉化,政治中心也迁徙到中原腹地洛阳。北魏立国一百多年,历9代12帝,是对南北朝历史影响较大的一个王朝。 北魏初期,实行宗主督护制,从5世纪下半期开始,其汉化趋势加快,孝文帝实行三长制,颁布均田制,迁都洛阳,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俗的措施。这一改革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却引起了部分守旧贵族和鲜卑武人的反对。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六镇起兵,北魏陷入分裂和内战。 北魏孝武帝末年,权臣高欢、宇文泰将北魏辖区切割成东、西两块。东魏(534-550年)以邺城为都,历1主16年,西魏(535-556年)都长安,经3帝,共享国22年。东、西魏先后被北齐(550-577年)和北周(557-581年)取代。北齐是鲜卑化汉人高氏所建的政权,立国28年,有3代6帝。公元577年,周灭齐,北方重新统一。北周是宇文鲜卑人统治的王朝,历3代5帝,计24年。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帝位,改国号为隋。历史上把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北方五朝称之为北朝。南北政权对立的时期,历史上叫做南北朝。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