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id:0 近日,我市中小学校开始放寒假。不少小学在放假前或邀请民警或邀请心理专家到校开展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拐骗等安全教育活动。家长也纷纷收到《致家长的一封信》,重点强调寒假期间孩子的安全教育问题。笔者认为,寒假来临,安全教育先行非常必要,但这样的“功课”是否不该局限于放假前,更应该常态化。 众所周知,安全是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当前,涉及青少年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安全隐患包括食物中毒、网络交友、交通事故、溺水等几十种。为了推动青少年安全教育工作,大力降低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切实做好青少年的安全保护工作,各中小学校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然而,一学期一两次的安全教育活动,时间短、次数少,教育效果并不明显。 笔者认为,青少年的安全教育问题并不单纯是学校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青少年的安全教育更需要常态化,这就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比如冬季开展防煤气中毒安全教育活动,春季开展预防春季传染病安全教育活动,夏季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等。还可以针对校园内体育运动损伤、防震减灾等安全问题进行定期演练,同时普及防火、防电、防诈骗等安全知识。此外,应加大训练强度和次数,让安全意识润物细无声地自然融入孩子们的头脑中,让每一个孩子都加倍珍爱自己宝贵的生命。家长也应时刻提醒孩子,从小树立安全意识,提高遇险自救能力,给宝贵的生命带上“安全帽”。社会上的每个人也应尽自己的能力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安全教育机会。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预防青少年安全事故的发生。 [责任编辑:yfs001]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