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网 帮助中心

国际新闻网

欢迎访问: 国际新闻网

热门关键词: 朱桂华  廖松杰寒  郭建德  暴力  

浅谈“有灵”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巨大作用

来源:国际新闻网 作者: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2015-11-11

读与写

摘要:儿童的有灵性决定了在教育中可以运用这一特性对其实施相应的教育,如运用恰当则可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家长对于有灵教育存在一定的误解,只有在纠正这些误解的基础上,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儿童的有灵性,并使“有灵”教育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正面作用。
  关键词:有灵性 泛灵论 谎言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81-01
  1 对幼儿实施“有灵”教育的可行性及重要性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在2-6岁阶段的特征之一是主客体不分,象征功能开始出现,也正是因此出现了儿童将扫把当马骑等象征性游戏。儿童的主客体互渗状态决定了他是个泛灵论者。[1]皮亚杰发现,起初儿童将生命与各种活动等同。只有8岁左右以后,儿童转而将生命限制在自己会动的物体上,以后逐步理解为植物和动物。这样,儿童逐渐放弃了泛灵论而慢慢获得了类似于成人的区别特征。[2]那么在孩子获得这种生命的区别特征之前,利用他们的有灵性进行教育就是这种教育实施的最佳时机。
  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最佳时机当中,“有灵”教育的效果才会得到最大的体现。首先,“有灵”教育有利于儿童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第二,“有灵”教育有利于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对于无生命事物的特殊情感有利于儿童移情以及同情心的产生,使得儿童能够更善于分别善恶、美丑,促使在早期就形成良好的品德。第三,“有灵”教育有利于儿童审美能力的发展。儿童的有灵性使得儿童更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真、善、美的眼睛。最后,“有灵”教育有利于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儿童在与无生命的事物交往的过程当中逐步具备了良好的品德,美好的心灵,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换位思考的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儿童以后与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上的人们的交往。
  2 家长对于 “有灵”教育的误解及其危害
  2.1“有灵”教育不等同于哄骗
  有的家长将孩子仅仅看作不成熟的个体,这就过分夸大了他们的不成熟性而忽略了他们的已有能力和潜能。而且他们的有灵性也决定了他们会相信事物灵性的一面,而家长反而利用了这点去哄骗他们。例如,孩子睡觉前想吃糖,家长说晚上吃糖会变小毛驴啊之类的,结果孩子就不敢再要了。这种看似小事的哄骗久了就会成为家长的一种习惯。这种状况持续的久了就会使孩子丧失对父母、身边成人甚至整个外围世界的信心,不敢轻易相信别人,将自己保护在一个不易受害的小圈子里,严重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建立。
  2.2“有灵”教育不等同于恐吓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经常会碰到家长约束孩子不去做他们不能做的事情,这个时候很多家长就会采取恐吓的方式来使孩子远离这件事情。例如,家长在教育孩子不要和陌生人交往的时候会说:“陌生人都是大妖怪变的,会把你骗走吃了的。”这样说是达到了不让孩子接触坏人的目的,但是同时也给孩子造成了一种错误的印象,认为陌生人都是坏的、会吃人的,不敢去跟陌生人接触。这就严重影响了孩子习得与家庭以外的人交往的方式,以及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无论是哄骗还是恐吓,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都是一种摧残,并且不仅会影响孩子正确认识的建立以及成长经验的积累,也会严重影响到孩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并且这反而纵容了一部分勇于冒险的孩子铤而走险去尝试家长禁止做的事情,因为他们想自己验证下结果是不是真的像家长说的那样吓人。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少用哄骗和恐吓。
  3 如何恰当运用“有灵”性对孩子进行教育
  3.1恰当运用善意的谎言
  阿奎那认为谎言如果是为了某种使用目的,给予帮助或使人免受伤害,这就是使用性谎话。[3]我们平常在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不就是第三种使用性谎言吗?这样的谎言既没有伤害到孩子,反而给了他一种诠释不快与困难的更好的方式,使他们可以更愉快活泼地成长。
  而儿童的有灵性恰好给家长善意谎言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但是也正是因为儿童在处于有灵性的阶段更容易相信家长的谎言,所以家长更应该慎用谎言进行教育。例如当孩子不理解为什么不能摘漂亮的小花时,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小花小草也是有生命的,你摘了它就伤害到了它的生命,并且它会很疼会哭得很伤心的。”孩子听了这些话肯定就不会再吵着要摘花了,他们已经看到了小花的难过,听到了小花的哭泣。由此可以看出,谎言不仅能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也可以给孩子带来正面的积极影响,只要家长知道了如何恰当的运用。
  善意的谎言具有很大的力量,可以将孩子本来很痛苦不愿接受的事实转变为他们乐于接受的、美丽的事实。如果真的有一天孩子发现现实不像家长描绘的那样每种事物都有生命,自己真正体会到了现实生活当中的残酷时,他不仅不会怪父母,反而会因为父母在幼时为他们建立了那样一个纯净的环境而感激万分的。
  3.2留给孩子足够的想象空间
  心理学认为儿童既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又生活在自己的超现实世界中。现实世界不依他的存在而存在,而超现实的世界却存在于儿童的心灵里。[4]在超现实的世界中,小花小草小动物等一切事物都拥有生命,都有感觉,都会快乐和难过。而这个想象的世界虽然虚幻却可以为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
  可是有时这种美的享受总是偶尔会被家长打断,将它们拉回现实世界当中去。并且有的家长可能会否定孩子在那个想象世界中相信的一切。这最终会摧毁孩子的美丽世界,对它们的幼小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所以家长需要做的就是留给孩子足够的想象空间,有些残酷的现实应该到他们有足够的理解力和承受力的时候再以现实的方式告诉他们,那个时候孩子会更容易接受,他们会用一种更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现实。
  3.3注意与正面教育相结合
  有灵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不采用直接灌输的教育方式,而采用间接、迂回的方式。目的是为了让处于年幼的孩子更容易接受家长的意见及指导。但是这并不代表运用有灵性进行教育的时候完全不用注意正面教育,相反要更注意运用正面教育。例如在教育孩子要爱惜花草的时候除了说小花会怕疼之外,还可以对孩子加以正面引导和说理,例如:不应该随处摘花、踩草,要爱惜幼小的生命等等。这样借助于有灵教育的正面教育会更易于孩子理解、遵循,而建立在正面教育基础上的有灵教育也会更充实、更富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余春瑛.儿童是童话的存在[J].教育导刊,2003,12.
  [2]丁芳.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皮亚杰理论基础[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6.
  [3]柏拉图等.论谎言[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4]余春瑛.儿童是童话的存在[J].教育导刊,2003,12.
  作者简介:王婧,女,1983年出生,民族:汉族,河南省安阳市人,学历:硕士学历,助教职称。主要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学。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国际新闻网

邮箱:tomrs@qq.com
联系电话:00852-97962611
地址:香港特别行政区湾仔区轩尼诗道269-273号光华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