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不妨放下欲望、是非、执念、生死,让自由的心灵,随顺自然的起伏,才是养生的至境。 文/道朴 谈到养生,现代人比较重视形体的安养,在吃的喝的用的玩的等方面日益讲究,但这不过是养身,非养生也。养生,以庄子的话来说,不仅是形体的保养,更重要的是保全天性,培养活力,安享天年。 保全天性(资料图) 庄子善于用寓言故事说理。他说,山泽中的野鸡,走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它们并不希望被养在笼子里面。养在笼子里面的鸡,虽然吃喝无忧,神态旺盛,但并不愉快。 这个寓言说明什么?养生最根本的,是保全天性。欲保全天性,重要的是心灵的安养。心灵自由,随顺自然,不为外物所缚,精神才可以保全,才可以有真正的愉悦。 庖丁解牛的故事没几个人不知道的。庖丁是个屠夫,以解剖牛闻名。他解剖牛时,像进行艺术表演,他的动作像舞蹈,发出的声音像美妙的音乐,轻松惬意之间整头牛就被分解完毕了。文惠君问,这么厉害,技术怎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呢?庖丁说,当我解剖牛的时候,目无全牛,牛的筋骨脉络了然于心。我用刀时,依照牛自然的生理结构,顺着骨节之间的空隙用刀,以无厚之刃入有空隙之筋骨,“恢恢然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游刃有余的成语来源于此。 庖丁之刀,在骨节之间的空隙中运行,用了十九年,刀刃还如新的一般。而好的屠夫一年换一把刀,因为用刀割肉。一般的屠夫三个月换一把刀,因为用刀砍骨头。 随顺自然(资料图) 庄子讲庖丁解牛的故事想说明什么?是想说明养生的道理啊! 人心如刀,人间的利益就是肉。人心追逐利益就像用刀割肉。刀再锋利,肉再柔软,千万次切割之下,刀锋也会受损。对人间利益的追逐,失之怨天尤人,得之只恨不足,求的过程中心思忐忑不安,七上八下,就像被架在火上烤一样,焦躁不已。 人间的是非就是骨头。人心执着于是非的争辩,就像用刀砍骨头,盛气时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被人戳到了弱点气急败坏,恼羞成怒。陷于是非荣辱的竞争比起砍肉来更易使刀锋卷折。 人心想要自由,首先就要放弃对物欲的贪婪。物是生灭变化的,心随着生生灭灭的外物走了,心灵又怎能安宁?庄子说:“役物而不役于物。”物质是为了人的生活服务的,如果活着随着生生灭灭的外物兜兜转转,反而做了物质的奴隶。本来可以做主人,却让奴隶做了主人,心灵岂能自由? 不能执着于是非(图源:道微草堂) 其次,不能执着于是非。是非的执着对心灵的伤害比起物欲来更甚。世界上的事情有什么绝对的是,绝对的非呢?人在世界讨生活,无不以自己的眼光来看世界。同样的一件事,因角度不同、利害差异、感情好恶、学识有别……而产生不一样的看法。你非要争着你的是,否定别人的是,互相辩难,以至于互相攻击,欲灭别人的是树自己的威,岂不肝火旺盛,心思扰乱。这个时候,你的心跟随着别人的是是非非起起伏伏,岂能自由? 一般而言,心的安宁应避免名利的贪婪,这一点人们尚有共识,但因知识的贪婪带来的危害,人们往往认识不足。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去追求无限,一定是疲惫不堪。 所谓的知识,这里指对物理世界的认知。但认识物理世界的规律不同于道。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你要了解物理世界的知识,那是越学越多,无穷无尽。但你要修道的话,反而是减少的,减少你的欲望,你的成见,你的执念。越减越少,以至于无,对道的觉悟自然生于心中。而“精神生于道”,能够对道有所觉悟的话,一种安宁的心境自然而然产生。 所以,要修道的话,对知识也不能贪求,一旦贪的话,也会像物欲一样缠缚你,令心灵不能自由。 心灵自由(资料图) 庄子并非反对求知,而是提醒你,道不同于物,知识不等于智慧,对道的觉悟与知识的多寡并不是成正比例关系。读书多不见得有智慧,懂得多少物理化学的理论公式也不是智慧,能够悟道、行道,与道合一,才是真的智慧。 除了放下物欲、不计是非、破除知识的执念,还要放下生死,才能进入随顺自然的自由境界。 老聃死了,秦失来吊唁,并无多少悲泣之色。老聃的弟子表达不满,你不是老师的好朋友吗?怎么这样吊唁他?秦失说,你的老师偶然来到世间,是应时而生,又偶然离开世间,是顺命而死。安于时机并且顺应变化,哀乐就不能够进入心中。如果因为老聃的死而伤害自己的本性,不是太不了解老聃了吗? 庄子说了这个寓言之后,说:“脂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把油脂当柴薪,油脂烧尽了,火却可以传下去,不知它何时穷尽。 油脂是形体,火代表悟道的自由境界。形体有尽,而自由的心灵却可以代代相传。 不妨放下欲望、是非、执念、生死,让自由的心灵,随顺自然的起伏,才是养生的至境。 (编辑:西铭)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道朴。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