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报道 (记者 孙爱民 贺涛 王丽娜 毛嘉辰) 2015年8月19日,天津港爆炸发生第八天,有关起火爆炸的原因报告还未见公布。 天津市安监局副局长高怀友在新闻发布会上称,瑞海国际物流公司(下称瑞海公司)最近一个月出口量比较大的危险品,有硫化钠、硫氢化钠、氯酸钠、钙、镁、钠、硝化纤维素、硝酸钙、硝酸钾、硝酸铵、氰化钠等。 爆炸发生在该公司的运抵区。运抵区里可能储存量比较大的,也是以上这些物资。 8月12日23时06分,有多个集装箱起火,且处于猛烈燃烧状态。天津港公安局消防支队正组织用水灭火,天津市公安消防总队开发支队赶来增援。“现场出现黑烟掺白烟,这就是爆炸的前奏。”天津市公安消防总队一位消防员告诉《财经》记者一个细节,令人唏嘘。第一次爆炸前,现场用水灭火期间,曾有消防员听到有人喊撤退!不幸的是,一切都来不及,爆炸发生了。浇上去的水,被认为可能是引发爆炸的源头。东北大学工业爆炸及粉尘防护研究所所长钟圣俊对《财经》记者分析,灭火过程可能直接引发了化学品的爆炸。而碱金属是嫌疑较大的元凶。碱金属钾、钠遇水会剧烈反应,乃至爆炸。还有一些碱土金属钙、镁,常温下在空气中表面上形成一层氧化物,在加热条件下则会与氧气剧烈反应。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绿色化学与技术研究室副教授张建安也认同,金属钠遇水引发爆炸的可能性,“金属钠、钾都很活泼,都是泡在煤油里保存的。”如果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很快就会被氧化。 曾有猜测认为,引发爆炸的是电石。现场存储的电石,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化学品,工业上常用它与水混合反应以制取乙炔气体,乙炔高度易爆。大量消防水冲击到电石,相当于制造出一枚杀伤力巨大的炸弹,也会引发大爆炸。不过,钟圣俊认为,最先爆炸的不是电石。 因为电石存储的位置不在运抵区,在库藏区。多位目击者称,运抵区是起火点所在,消防人员也是在此进行作业的。此外,电石与水反应之后,放热不很激烈,即温度上升程度不足以点燃产生的乙炔气体。 第一次爆炸发生几十秒后,第二次爆炸来得更为剧烈。 公安部消防局副局长牛跃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事发时场内有硝酸铵800吨,硝酸钾500吨,氰化钠700吨。 钟圣俊介绍,硝酸钾、硝酸钠等硝酸盐,本身不具爆炸性,但与一些特定物质混合后就具有了爆炸性;悲剧的是,现场的所有可燃液体、可燃气体,硫化钠、甲酸以及一些腐蚀物质,都可以与硝酸盐混合构成炸药。 此外,现场的硝酸铵本身性质上就属于“钝感炸药”,不需要混合其他物质,当受到较大的能量冲击时即会爆炸。许多汽车的安全气囊中就储存有少量硝酸铵,汽车发生较强碰撞时,硝酸铵迅速分解膨胀气囊,以保护驾驶员和乘客。 之前还有报道说,爆炸可能是因为乙醇、乙醚之类引发,“应该不可能,乙醇不会出现那么大的威力,爆炸威力相当于21吨TNT。”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副教授张婧对《财经》记者说。两者的差距太大。 不过,如果乙醇、乙醚挥发到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此时有火星,也会引发小型爆炸。据媒体报道称,8月16日下午,曾发生两起小型爆炸。 此前在新闻发布会上,官方称,可能存有二氯甲烷、三氯甲烷。 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在遇到强氧化剂和强酸的时候也有可能燃烧爆炸,比如遇到四氧化氮,就可能有爆炸性。同时遇明火可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也就是说, 装有二氯甲烷、三氯甲烷的钢瓶,在适当的条件下,相当于一个爆炸装置,非常危险。 事故中的爆炸威力巨大,更大的可能性是,一部分来自危化品与水发生反应后爆炸,一部分来自于首次爆炸后化学品相互之间的剧烈反应。 由于爆炸现场的危险化学品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这使得回溯从起火到爆炸的究竟发生什么以及可能的爆炸原因,变得异常困难。 要确认爆炸原因,需要依靠物流的原始记录,了解原来存放了哪些危化品,爆炸后还残余哪些,结合起来进一步分析,张建安介绍说。 “确认爆炸物质很难,尤其是连环爆炸后,现场烧得比较彻底,化学物质提取及化验复杂需要一定时间。”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安全工程系教师亢永告诉《财经》记者。 重大事故原因调查,一般由国务院安监总局组织,从数据库中随机挑选相关专家进行分析。钟圣俊称,最迟两个月内就要公布结果。 据了解,现场专家组还在调查事故原因,更多危化品相关领域的场外专家在陆续参与到事故原因的解读中。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