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网 帮助中心

国际新闻网

欢迎访问: 国际新闻网

热门关键词: 朱桂华  廖松杰寒  郭建德  暴力  

东航超售“卖站票”格力美的学术造假声誉受损

来源:国际新闻网 作者: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1-26

原标题:东航超售“卖站票” 格力美的学术造假声誉受损

本周,环保、去产能、走出去等宏观信息引起了舆论的关注。煤炭、石油等行业在2016年任务较重,特别是煤炭行业,既要搞好环保,也要积极去产能;而“一带一路”的实施,让央企“走出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除此之外,周末舆论集中关注了东航机票超售与格力美的相互举报学术造假的事件。三家企业的快速反应各有策略,但均未达到修复企业声誉的效果。

2016年大气污染防治三大重点工作 向雾霾宣战

自2013年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来,各地各部门全面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中央财政设立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加大支持力度。

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汪键表示,“2013、2014、2015年分别安排50亿、98亿、106亿元,提前下达2016年专项资金50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逐渐凸显。” 汪键还介绍说,2016年大气污染防治的三大重点工作是:进一步强化落实地方政府责任、进一步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和加强重污染天气的应对。

此外,2016年将进一步发挥全国两个区域性协作机制,即京津冀及周边七省市的机制和长三角地区四省市的机制。

舆情点评:

2015年,雾霾天气让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多个行业承受压力。据环保部的数据显示,以北京市为例,1-10月空气质量改善率为21.6%,而到12月31日,全年的空气质量改善率只有6%。可见,取暖季的严重空气污染现象难言让公众满意,相关机构、行业、企业所承受的巨大舆论压力也可想而之。

之所以承受重压,正是由于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所致。在连续多日的雾霾天气出现后,舆论的关注点集中在污染源、污染治理、雾霾危害等方面,容易使网民出现负面情绪,特别是在雾霾危害的信息传播之下,易形成反感雾霾及污染企业的舆情倾向,对相关行业和企业形成不利的舆情态势。

当时舆论场中存在两种相对对立的声音——“污染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污染是可以治理和预防的”。无论是哪种声音,均对污染企业形成了不小的舆论压力。立足于行业来看空气治理舆情,煤炭、石油、钢铁等行业首当其冲成为舆论诟病的对象,而这些行业中,央企成为主力军,也就连同受到了舆论质问。2016年,煤炭、机动车(油品)、工业治理等方面将成为环保部治理的重要项目,污染治理则为央企环保的主要发力点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舆论的高度关注、公众的关切、相关部门的监督等方面,迫使央企不断提升“碧水蓝天”的治理功绩。同时,央企为了消除舆论质疑,在宣传方面,也需多下功夫,结合媒体与自媒体的传播特点,有的放矢地宣传环保理念,消除误解。

财政部召集煤企谋划去产能 煤炭业兼并重组或迎热潮

面对煤炭行业的寒冬,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助力煤企脱困。日前,财政部召集国内各大煤炭企业负责人在沈阳开会,议题主要就是研究落实去产能部署。21日,《上海证券报》报道会议相关情况。文章指出,会议介绍了各地为有效缓解煤炭行业困境已出台的和拟出台的针对性举措,政策已经取得的效果和下一步工作思路、政策目标和实现路径,还介绍了地方对僵尸企业的界定标准、具体情况以及可行的处置路径,如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

根据中煤协近期对外公布的“摸家底”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煤矿产能总规模为57亿吨,其中正常生产及改造的产能为39亿吨,而新建及扩产的产能为14.96亿吨,其中有超过8亿吨为未经核准的违规产能。在各方政策推动下,专家认为2016年各地或将迎来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热潮。

舆情点评:

目前,煤炭行业去库存势在必行,央企需率先贯彻相关政策的落实。从相关信息中不难看出,本次煤炭去产能以兼并重组为主,不提倡破产是对煤炭既有格局的理性定位。基于此,煤炭行业的央(国)企需正确认清现状,积极配合国家完成去产能。

此次兼并重组,大型煤企可借机释放行业转型引领和示范等方面的声音,彰显行业责任。但企业需避免这一信号被舆论解读为“兼并中小煤企扩大垄断”,尤其是央(国)企的垄断屡屡遭受诟病,成为中伤企业形象的隐患。

在推动国企兼并重组、清理“僵尸企业”的趋势下,产能过剩的钢铁、电力等行业的央(国)企也将面临此类舆情风险。积极、正面的态度是央(国)企面对此类舆情的根本;根据业务发展,加强相关宣传力度,则可提升央(国)企的宣传效果。

央企海外工程订单大增 民企海外资产加速整合

2015年以来,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下,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合同额为716.3亿美元,同比增长逾11%。其中,大型建筑类央企、专业国际承包商和部分民企的海外订单及收入均实现了高速增长。据《中国证券报》梳理相关公司公告信息发现,在围绕“一带一路”布局国际市场的上市公司中,大型央企是“走出去”的主力军,其海外工程订单的落地将助推公司业绩。

除了上述这些央企排头兵外,2015年以来其他类型上市公司也通过海外子公司进行项目布局或借助央企的施工资质等方式纷纷加速海外资产的布局。

舆情点评:

在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加强国际产能合作的背景下,央企“走出去”将迎来新一轮舆论的集中关注和积极传播。广大央企可顺应趋势发展,结合自身发展情况,积极布局媒体与自媒体两个舆论场的宣传策略。在借势传播之余,央企还可积极发布业务发展成果、社会责任、海外员工风采等信息,提升公众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与此同时,央企的海外业务与当地文化融合、尊重宗教信仰、遵守法律等方面亦是舆论关注的重点,加之这些方面容易发生负面舆情,又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企业对此并不能掉以轻心。

东航机票超售致旅客滞留 网友:飞机也卖站票?

21日上午9时,东航MU564航班的40余名旅客因超额出售机票而滞留机场。据媒体报道,当时,航空值班经理称,20日晚间临时调配飞机,不知道座位不相同,也无法联系到顾客,值班经理让旅客签署放弃追诉声明,赔偿200元人民币,多数乘客拒绝签署,要求事后维权追溯。

21日中午12时,东航就此事发布说明:“MU564航班因临时调换机型造成旅客溢出,目前东航已积极安排滞留旅客从浦东、虹桥机场换乘航班成行。”

舆情点评:

此事一出,便引起了舆论的集中关注。媒体关注事态发展,而网民则更关注航空服务。在媒体报道中,机票超售、乘客滞留、赔偿方案、东航回应等均成为文章的重点内容。其中,不乏“标题党”式传播,如中国网河南频道等,突出了“为什么会出现机票超售”的信息,渲染了事件的严重性。

在网民舆论场中,负面情绪占比较高。网民普遍认为补偿偏低;还有网民进一步指出临时调换机型属单方违约;部分网民还调侃此事——“航空公司还卖站票?”

自此事发生后,东航的积极回应使外界听到了双方的声音,还原了事件真相,避免了事件持续发酵的局面。就临时调换机型与超额售票的情况,媒体与业内人士认为“机票超售是行业通行做法”为舆情的平息起到了积极作用。从东航具体的处置来看,仍未能达到公众的满意。有网民质疑乘客购买机票都留有联系方式,却不能及时通知,认为这是服务的缺失;还有网民指责东航在调换机型时,需要考虑售票情况,可避免出现这类情况。

总体来看,航空公司近年来频频被指出服务质量不佳,可见,企业仍需加强对乘客感受的理解,融入到服务品质的提升上来,避免外界对企业的质疑,提升好评度。

格力美的互相举报学术造假 舆论围观声誉受损

1月20日,格力员工陈进通过微博实名举报美的集团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项目《房间空气调节器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中,节能效果不可信,存在学术造假;并附上了举报函和相关证据信息。

在界面网的报道中指出,陈进曾以公司的名义向相关部门进行投诉,但并没有得到确切的回复。时隔一年,2015年的国家创新科学进步奖又要开始了,他的投诉还没得到答复,于是决定发微博公开举报。

两天后的1月22日,网名为“@工程师李猛”的美的工程师,也通过微博,举报格力2011年凭借“一赫兹”技术所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多处关键数据造假。

舆情点评:

上述事件因涉及格力与美的两家知名企业,且涉及学术造假、实名举报等敏感因素,相关舆情信息在周末得到广泛传播;《华夏时报》、红网、新浪网、界面网等媒体报道或评论此事。

对于此事,媒体关注了格力与美的之间的冲突,包括争夺商标、董明珠指责小米战略入股美的、董明珠爆料美的挖角格力等,双方的恩怨由来已久。《北京商报》、东方网等媒体还关注了格力与美的在空调行业的发展规模,正是2015年空调整体市场萎缩以及双方竞争日渐白热化导致矛盾不断。

网民对此则普遍持负面意见。部分网民认为两家企业的互相举报实为“互咬”的炒作;部分网民认为这样的行为只能证明两家企业的水平都不高;还有部分网民针对格力与美的的产品进行点评,意见倾向也是以批评为主。

从媒体与网民的态度上看,格力与美的均未达到“捍卫科学”的目的,反而把事件演变成一场闹剧。在国人格外依赖外国品牌的现实中,两家企业当务之急则是做好产品,赢得公众的信任,从而达到消减库存、增加利润的目的。正如《北京商报》所言,“格力和美的互指对方学术造假只会降低人们对国产品牌的信任,最终受损的是这两家企业,得益的却是外资企业,与其打口水战不如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技术研发上。”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国际新闻网

邮箱:tomrs@qq.com
联系电话:00852-97962611
地址:香港特别行政区湾仔区轩尼诗道269-273号光华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