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3月5日报道 外媒称,1942年,刚满一岁的中岛幼八随着家人去了中国,二战结束后成了战争遗孤,后被中国人收养,一直到1958年才回到日本。他在接受新加坡《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决定出书回忆在中国的生活,他对日本近年来铺天盖地的“中国威胁论”之说感到悲哀。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2月29日报道,1932年,日本在中国东北成立“满洲国”,并以“满蒙开拓团”之名将一批批日本老百姓送到该地。1942年,刚满一岁的中岛幼八随着家人去了中国,二战结束后成了战争遗孤,一直到1958年才回到日本。去年适逢战后70年纪念,精通中文和日文的他根据自己的身世,执笔写了《何有此生:一个日本遗孤的回忆》一书,并同时在中日两国出版。 中岛在东京受访时说:“我能有此生,全因为中国的宽大。决定出版这本书,是因为对日本近年来铺天盖地的‘中国威胁论’之说感到悲哀。” 报道称,中岛在16岁以前,住在中国黑龙江省宁安县。他1958年回到日本,从自己的遭遇中看清了日本侵华战争的真面目,“当时,日本美其名曰‘满蒙开拓团’的国策,其实是一个侵略政策,这其中既有农业开拓团,更有武装开拓团,招募的都是壮年。我爸爸当时住在东京,本是一家洗衣店员工,1943年他参加了非武装的满洲开拓团,把我们一家大小带去中国。” 中岛给记者看了一份历史资料,显示那时日本政府制定的目标是要在1936年开始的20年里送出500万日本人去满洲。在《何有此生》书中,中岛以他生父的一封家信,披露了当时被送到中国东北的开拓团成员对日军将走向战败毫不知情。当时南方战事吃紧,中岛的父亲被临时征召入伍,战死于沙场。日军投降后,“日本开拓团”国策走向终结,数十万日本老百姓成了走投无路的难民,一些开拓团成员还听从日本政府的命令集体自尽。 提到中国的养母,中岛满怀感激:“她是我的救命恩人,没有她的抚育之恩,我不会活到今天。那时,战争刚刚结束,中国人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可她却视我如己出,将我养大。” 养父母给中岛取了个小名叫“来福”,是看这孩子命苦,希望他将来能幸福。1947年,中岛有过一次认回生母的机会。那时,即将被送回日本的生母找到了养母家,要把他抱走。但那时的他只认养母,自此便和生母断了音信。 中岛说:“养母从不向外人隐瞒我的身世,她常在村里谈起是如何收养了我这个日本小孩。在沙兰村里有不少中国家庭收养日本小孩,我们生活在那里,用的虽然是中国名字,但彼此都知道是被收养的。村子里的人们对我们一视同仁,我们和中国小孩一起上学。” 报道称,虽然已相隔几十年,但中岛仍清晰地记得在中国农村的童年时光,尤其是小学老师梁志杰先生,对他更是恩重如山。 他说:“梁老师在课堂里谈及日本,会说到二战时日本侵华的历史。知道这些历史之后,我曾为当一个日本人而困扰。但他总会和蔼地开导我,说是日本国策错误,不是日本人。也因为有了他的鼓励,我才决定在1958年回到日本。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日关系并不好,那时正是现任首相安倍晋三的外祖父岸信介当权,因亲美而忽略了中国。梁老师希望我回日本,做一个能给中日友好带来希望的日本人。” 报道称,中岛刚回日本时,人生地不熟,一句日语都不会说。生母为了方便他学习,将他送到中国人聚居的横滨中华街去上学。他十分好学,毕业之后成了杰出的中日翻译家。上世纪70年代,中日建交不久,他还曾在中日友好机关做事。 对于战后的中日关系,中岛说:“建交后中日交流很多,关系有了很大的改进。但这些年,我眼看着中日关系恶化,难过极了。中国在战后以德报怨,老百姓不怨恨日本人,将我们这些遗孤抚养长大。出版这本书就是希望日本人能了解中国是一个多么宽容的国家。我担心日本老百姓看不清这一点,轻易被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所煽动。战前的日本,就是在舆论的煽动和蒙骗中,走上了战争的道路。”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