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法国巴黎暴恐事件和科隆性侵事件的发生,让中东难民群体在欧洲社会的形象遭遇重大危机。巴黎暴恐事件让法国一度关闭国境,而德国国内害怕恐怖分子与难民一起涌入的人,也要求政府采取和法国一样的措施。600余名犯罪嫌疑人集体涉案的科隆性侵事件,正成为压垮这一政策的最后一根稻草。最新民调显示,只有58%的民众支持默克尔政府的难民政策,这一比例比半年前下降了17个百分点。恐怖暴力和刑事犯罪这一对孪生兄弟,正在一步步销蚀着德国社会对政府的信心。 事件发生后,默克尔及其领导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向德国议会提出法案,要求实施更为严格的难民监管法规,授权法官从严从快把“严重犯罪分子”驱逐出境。但问题是,即便法案获得通过,也难以百分之百地确保安全。而且,德国社会并没有承担这一风险的道德责任,也没有任何一位领导人愿意长时间与公众舆论背道而驰。说到底,抬高门槛、扎紧口袋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呼吁加强边检的巴伐利亚州州长泽霍费尔称,“我们现在有一个安全问题”。 性侵事件在德国社会激起了更强烈的排外情绪,极右翼组织打出了“默克尔下台”、“不欢迎难民狼”等标语。对此,政府只能一面压制抗议声浪,叫停一些示威活动,一面为难民群体“正名”,把普通难民与事件中的犯罪分子区分开。司法部长表示,不应仅凭借性侵事件来对难民是否守法下结论。默克尔也称,把在德国犯罪的难民驱逐出境“不符合德国民众的利益”。但以当前的情况看,很难对默克尔的“坚持”做出乐观的预测。 过去一年,德国接收了上百万中东北非难民,难民问题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已经开始显现,消费者的信心指数一路下滑。但对于整个难民融入计划而言,接收阶段的各项负担还仅仅是一个开头。其他国家大多早已看透了德国的前景,瑞典、丹麦等更是抢先一步加强了边境管控,默克尔的同盟军正在越来越少。 默克尔政府“大方”接收难民的心理基础,是“政治庇护权利不可侵犯”的人权原则。但说来说去,把对抽象原则的坚守转化为对执政绩效的累积才是硬道理。如今,虽然执政当局接收难民的态度依然总体积极,但现有进程中法律措施滞后、利益纠葛难清的弱点已经尽显。而在境外,欧盟推动土耳其充当阻断难民潮主力军的努力进展缓慢,沙特伊朗这对冤家的断交对抗风波却在持续恶化,难民潮对欧洲的冲击,短期内还看不到尽头。大约四分之三的德国民众认为,难民问题将是默克尔政府在2016年的头等大事。最坏而且不太难出现的结果,恐怕是默克尔政府与其难民政策一道滑落。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