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11月开业:看病不分科,五星级服务定位高端医疗
■为上海首家私立国际三级医院,只接受商业医保和自费病人,全国精英加盟医护团队 ■汇集交大医学院12家附属医院最强科室,邀请公立医院专家多点执业
2013年5月24日 A06/A07:A06/A07-要闻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陈里予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诊室效果图
□毗邻迪士尼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外景效果图
□晨报记者 陈里予
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计划2015年运营
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位于闵行北部的上海虹桥商务区拓展区,计划引进来自法国、美国、新加坡、韩国等国的优秀医院资源,将于2015年投入运营。据介绍,医疗中心一期建设项目包括1个医疗技术中心,2个国际综合医院,4个国际特色专科中心,涉及肿瘤、妇产科、儿童医学及整形美容等领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肿瘤医院以基本医疗功能定位,为医学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到医院看病首先面对的是全科医生,碰到疑难杂症后专科医生才会出场;住院躺在病床上,遥控器可以呼叫护士,可以当看电视的听筒,也可以调节病房里的灯光……毗邻迪士尼板块的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内,一家新的三级医院——上海国际医学中心(SIMC)将在11月份亮相,尝试与国际接轨的看病模式。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作为上海多点执业的试点之一,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正在和多个沪上顶尖专家接洽。不过,在招聘多点执业医师的过程中存在种种困难,“所接触的医生没有不愿意的,而第一执业医疗机构的院长大多不愿意。”
首期开放70多个床位
从奠基开始,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就颇为让人关注,因为这是上海第一家医疗改革催生的国际综合性非公立医院。几年前,上海市政府制订了将上海打造成高端医疗旅游城市的规划,并计划剥离公立医院的“特需病房”,为社会资本办理高端医疗机构开道让步。而上海国际医学园区与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是上海发展高端医疗的两大载体。
昨天,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位于浦东新区),记者看到,这里打造两家医院: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和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正在向最后露面冲刺。按照规划,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将在11月份露面,第一期将开放70多个床位。虽然还有半年,不过这里已经初具雏形。医院正在进行内部的软装,一楼二楼是门诊,三楼手术室和重症监护室相连。
看病和国际接轨不分科
在刚露面的“样板诊室”内,记者看到,这里并不像一个诊室,更像一个轻松的聊天室。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将在上海率先尝试打破现有看病模式,完全和国际接轨。“这里的诊室不会分神经外科、皮肤科、呼吸内科,全部都是综合诊室。”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病人走进医院后面对的不再是一个护士分诊台,先进入诊室前接待区,在护士的帮助下建立一份身体档案,比如量生命体征,测血压,测血氧饱和度,填病史、药物过敏史。随后,病人进入综合诊室,由全科医生来看病,小毛小病直接解决。一旦出现疑难杂症,相关专科医生就会出现在病人面前为病人进一步诊断。如果病人要去化验或是去药房拿药,也不用害怕走冤枉路,直接用手机下载一个医院的APP,“医院导航”会为病人指路。
住院病房内,病人家属无需忧虑生活护理。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医院按照一个床位两个护士、两个护理人员配备,可以做到无需家人陪护。病人躺在床上,可以用一个专门设计的病人遥控器解决很多问题:调节灯光亮度,调节空调温度,需要帮忙时可呼唤护理人员;也可以作为看电视时候的“耳机”。
向全国三甲医院招兵买马
除了医院硬件调试,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专家团队更为引人注目。在向全国发出招募令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收到了4000份简历,大部分都是国内三甲医院正值当打之年的医师和护士。与之商谈过工作事宜的,还包括拥有180多万粉丝的新浪微博名人、协和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于莺。截至目前,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已经招收了60名全职医生。
医学中心将自己配备麻醉、影像、检验、病理、药剂等辅助人员,以及少量的大内科和大外科主诊医生,其他主要的医疗人才,一是与国际医疗机构合作,二是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12家附属医院,每家选取1-2个专长科室进行合作。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首席执行官辛树林介绍,目前已经商定,瑞金医院将建血液肿瘤科、心脏科;九院将建口腔科、整形修复科;仁济将建泌尿外科和消化科;第一人民医院将建眼科……“12家医院都将最强科室的顶尖医生派至医学中心开展诊疗。这些公立医院的专家,可以每周都到SIMC多点执业。”辛树林说。
[就医·创新]
医生:以技养医,收入不低于台湾医生
“医生在我们这里,就是单靠劳动靠技术来获得收入,不需要写论文也不需要评职称,但最基本的医生,也需要在一线城市三甲医院有过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辛树林说,“有些公立医院药占比达到40%以上,我们将严格控制在8%,而诊疗服务收入的40%将归医师个人。医生的收入,将完全靠医生的专业技能获得。这样,医生的尊严才能得到体现。至于收入,我们保证不低于台湾医生的收入水准。”
记者了解到,国际医学中心的收费标准亦参考国际惯例,采用全球商业保险机构广泛接受的医疗服务定价体系CPT-code,考虑到中国的现实情况,将暂时按50%收费,只接受商业医保和自费病人。
看诊:每位医生全天看诊不超30人
相比公立医院床护比10:4甚至N:1,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床护比达到了1:2,包括其他专业人员(医生除外),达到1:4。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定位“高端医疗”,目标客户是追求优质医疗服务的新兴中产阶级,希望将来能吸引国内外的病人前来就医。在患者的争取上,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将借助三级医院的设备优势,开展高端体检,前期通过体检吸引人气,并通过体检转化成门诊和住院病人。对于看病的细节,医院也已酝酿了规定:每位病人的看诊时间不少于15分钟,每位医生全天的看诊上限是30人,未来全部120个诊室的日接待能力约3600人次。
在服务模式上,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不仅仅定位于单纯的医院,甚至还有高端老年护理服务。其内部的老年护理公寓面积达到一万平方米,包括100套各种户型的房间,每套房间都是病房级设备,并有公用设备满足康复、休养、阅读、社交等需求。对此,辛树林认为,中国目前老龄化非常严重,到2015年仅上海就有500万老年人,如果将老年护理公寓直接与大型医院接轨,将解决老人及其家人的后顾之忧。 (据《医学界》杂志报道)
最大难题:多点执业公立医院不愿放人
上海鼓励公立医院医生到上海国际医学园区(位于浦东新区)和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位于闵行区)设置的医疗机构开展医师多点执业。但邀请顶尖专家多点执业显得有些艰难。
根据上海执业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工作方案,符合条件的医师最多可在3家医疗机构行医。申请多点执业的医师需具有中级及以上医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能够完成第一执业点的工作,并取得第一执业点医疗机构的书面同意。而申请多点执业,行医类别和行医范围均不能超出外聘医疗机构合法的诊疗科目范围。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相关负责人坦言,公立医院的在职医生不仅对多点执业跃跃欲试,更有相当一部分人希望去全职工作,目前最大的难点是医生多点执业需第一执业医疗机构批准,“所接触的医生没有不愿意的,而院长大多不愿意。”
去年底跳出体制的一名三甲医院专家也有意与国际医学中心签约,他认为,离开公立医院的平台确实有可能面临病源、收入乃至声誉的损失,但只要努力给病人提供最好的医疗技术和服务,一定会受欢迎。
(晨报记者 陈里予)
[管理·创新]
运营:亚洲最大高端私立医疗机构负责
邀请五星级酒店高管担任总经理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总投资规模30亿元,以三级医院资质,共拥有450张床位,平均每张床位200平方米。
与过去“自建、自管、自用”的建院模式不同,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项目投资和建设主体为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有80%的股份来自社会资本;项目运营和管理将由亚洲最大的高端私立医疗机构新加坡百汇医疗集团负责;而中心的医疗技术主要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12家附属医院,并将逐步扩展,吸引国内其他地区乃至全球范围的优质医疗资源。
医院采取经营管理与医疗管理分开的管理模式,负责该医院医疗管理的是百汇医疗集团。而在经营管理方面,为建立医院的酒店式服务标准,辛树林更是从希尔顿酒店延请高管郭建军加盟,担任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总经理,负责公司及医院的运营。
据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官网介绍,郭建军在长达22年的酒店生涯中创造了很多不凡的业绩:他是希尔顿酒店集团全球首位中国籍总经理,在中国成功开业了首家希尔顿逸林酒店,他管理的酒店中客人好评度永远位居集团前列。
“郭建军丰富的酒店管理经验将为我们的医院注入新鲜动力。SIMC参照了国际上高端医院先进的管理模式——专业的行政人员管理医院的运营,医疗和护理院长对整体的医疗、护理工作负责。”辛树林这样评价:“让专业的人员做他们最专业的工作,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解放医护人员的行政事务工作,也是对医疗资源的保护。”“我们将面对国际医疗市场合作开放,吸引外籍患者,以及旅行医疗的国际客户。”辛树林说,“高标准的服务是必备条件,不仅硬件设施要好,服务保障也对应国际一流水准。”
[业内评价]
高端医疗服务产业“钱景”喜人
“作为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要补充,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承接了公立医院改革所剥离的特需服务,并有助于解决医疗优势学科的发展空间问题。”上海国际医学园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永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业内认为,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成立,一方面能满足国内居民对高端医疗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将为一批海外人士提供多层次医疗服务,促使医疗服务业国际化,改善投资环境,拉动相关配套行业经济增长。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邵建华表示,十分看好高端医疗服务产业的发展。她说:“上海的医疗市场容量可达106亿元左右,而目前全市医疗机构的收入仅为40亿元,市场开发不到40%。高端医疗服务将创造更大的需求,发展潜力无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院管理处处长张澄宇告诉记者,众多高端服务业为特色的医疗服务机构在上海汇聚,形成以高端医疗服务业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将逐步释放示范效应。
(综合新华社和《21世纪经济报道》)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