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第160届“山村对话”在北京举行。正在访华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出席对话会并发言。此次“山村对话”以“变动中的国际秩序”为主题,由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和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下属的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前国务委员戴秉国、科尔伯基金会副会长鲍尔森,中联部副部长郭业洲以及来自德国、法国、英国、美国、俄罗斯、印度、日本、韩国等国的官员和学者参加了对话会。 默克尔在发言中指出,当前的国际秩序存在僵化和不合理的问题。新的国际秩序要更加反映新兴国家力量的增长。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人气不断增强。中国倡议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对原有的国际金融体系是有益补充,为新兴国家争取了更多权力。德国支持并愿意积极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东欧、中亚等地区将更好地融入全球秩序体系中。默克尔还对中国政府在欧债危机期间对欧洲的坚定支持和救助表示感谢,认为这体现了中国政治体制优势,值得德国政府学习。 中联部副部长、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理事会主席郭业洲在主旨讲话中说,今年是二战胜利暨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也是战后国际秩序运行70周年。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思考国际秩序向何处去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从1961年以来,科尔伯基金会的“山村对话”一直致力于促进国际对话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基金会副会长鲍尔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中国的对话非常重要,可以让中国和欧洲更好地相互理解,建立互信。中欧是当前国际秩序中非常重要的两极,相隔虽远,却有着通过外交政治对话解决国际争端的相似理念。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姜跃春对本报记者表示,欧洲对中国的认知与美国等国家有很大不同,相对比较客观,更加重视中国这个大国对当今世界的作用和责任。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对本报记者表示,国际秩序当前的确处于一个大变革之中。新的国际秩序尚未成型,但有一些发展趋势值得观察。首先,国际秩序发展更加务实、去意识形态化、去西方化。此外,未来的国际秩序将更加开放包容。 (本报北京10月29日电)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