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网 帮助中心

国际新闻网

欢迎访问: 国际新闻网

热门关键词: 朱桂华  廖松杰寒  暴力    郭建德

郑轶:中国马拉松,火了“业余”黄了“专业”?

来源:国际新闻网 作者: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1-11

在中国田径界,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固守竞技的专业马拉松日渐式微,深入民间的马拉松赛事却异军突起。

根据中国马拉松年会发布的数据,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仅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达到134场,比2014年增加了83场,共吸引了150万人次参与。如果从2010年的13场算起,这5年间中国马拉松赛的爆发,是一道朝气蓬勃的上扬曲线。

如此迅猛的发展态势,与世界马拉松前进的节奏一致。美国权威跑步机构RUNNING USA发布的报告显示,2014年美国国内共有1200多场马拉松赛事,而2000年仅为300场。以赛事数量、马拉松人口与供需关系比较,中国马拉松赛显然还处于初级阶段,提升的潜力空间不可限量。

不过,数量的递增并不代表一切,国外知名马拉松赛更看重跑完全程的人数。美国2014年马拉松完赛人数达到55万人,而按照国内专家的粗略统计,去年我国能跑完全马的最多不超过10万人。由于目前我国马拉松赛绝大多数都是大众选手参与,这意味着,井喷式的数字背后是参赛整体水准的“中低位徘徊”。

另一个鲜明对比是,在群众“跑马”火到摇号、秒杀参赛时,中国竞技马拉松不仅早已难形成集团优势,在奥运会、世锦赛等世界舞台上甚至失去竞争实力。诚然,非洲马拉松选手天生的身体优势无法回避,但作为曾培养出马家军、邢慧娜等优秀选手的女子马拉松,竟然也从强项一路下滑到陪跑角色,难免令人扼腕。去年中国女子马拉松的最好成绩为2小时28分56秒,仅列世界第97位。至于男子马拉松,在亚洲也难以进入前50名。

马拉松赛的红火与竞技马拉松的成绩,并不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从大盘子看,中国马拉松人才的青黄不接,是造成马拉松竞技实力每况愈下的梗阻。但不可否认,现有专业体制的拘囿、训练理念与总量的差距,加剧着国内专业马拉松运动员的退步。尽管国内马拉松赛逐年递增,但为了提高竞赛水平和收视率,由经纪人控制的非洲“流水线”选手,几乎霸占了各个赛事的奖项,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本土选手的积极性。而受制于全运会任务压力,很多运动员也无力参加更多国际比赛,与职业选手的差距越拉越远。

如果以首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为启航坐标,中国花了30多年的时间,见证了赛事规模的升级与民众参与的热情。国外城市马拉松的配套活动与全民氛围,也逐渐移植为我们的亮点。而今,四年一度的奥运大考如箭在弦,在马拉松越跑越火的大趋势下,中国竞技马拉松如何触底反弹,在非洲人垄断的马拉松生态链中争取一席之地,或许是更急迫的考验。对于方兴未艾的马拉松赛而言,在竞技性与群众性之间寻找到平衡点,亦是赛事可持续发展的命脉。毕竟,专业与业余“冰火两重天”,不是每一个热爱马拉松的人愿意看到的。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国际新闻网

邮箱:tomrs@qq.com
联系电话:00852-97962611
地址:香港特别行政区湾仔区轩尼诗道269-273号光华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