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一汽诞生60周年,作为汽车工业长子,第一辆解放牌中型卡车的诞生,终结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从那个时候起,解放在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道路上创造了诸多中国奇迹,为民族汽车品牌扬威世界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解放在追赶世界汽车先进水平的道路上奋力疾行,在一次次的市场考验中完成了自身的涅槃,它坚守民族品牌,开放合作,自主发展,其产品设计、制造和营销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商用车发展道路。 解放的历史,几乎就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本报从今天起将刊出系列报道,总结解放60年来的发展经验,深入传播解放品牌的精神内涵,这对未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60年前的7月15日,在长春市郊一片荒芜的土地上,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对于中国的汽车工业而言,这是个开天辟地的日子,它意味着中国汽车工业将迎来零的突破。 三年后,在一汽崭新的总装线上,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驶下总装配线,中国没有汽车工业的历史就此终结。解放在随后60年的上下求索中,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一个崭新时代,而在60年的风云变幻中形成的解放精神,也成为照耀中国汽车发展道路的闪亮的星斗。 解放精神的内核:自力更生、发愤图强 1949年12月,毛主席在苏联参观斯大林汽车厂时,对随行的同志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工厂。 事实上,早在20世纪初,汽车就来到了中国。据史料记载,1901年,一个叫李恩斯的匈牙利人把两辆美国生产的小汽车运到上海,1903年,一名上海富商领得了第一号行使牌照。随后,汽车开始逐渐进入中国。旧中国时期,沈阳、天津等不少地方的工厂也开始试制小汽车,但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加之战争的打断,汽车制造业作为一个体系,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全国解放时,我国汽车保有量仅约十万辆。 面对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局面,中国迫切需要建设自己的汽车制造业。这不仅仅是一种出于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更是一个刚刚获得解放的民族对拥有自己汽车工业的强烈渴望。因此,在一汽解放的基因中,天然地蕴含着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精神内核。 为了迅速改变汽车工业的落后面貌,党和政府在决定建立自己的汽车工业的过程中,突出了一个“快”字。1950年初,毛主席和周总理在莫斯科同苏联签订的协议中,把建设汽车厂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首批重点项目;同年4月,重工业部成立了汽车工业筹备组,开始了紧张的筹建工作;1951年3月19日,中央政府确定由苏联援建的汽车制造厂厂址在长春。1952年7月,中央正式决定成立汽车工业工厂。同年,国家也批准了一汽年产3万辆4吨卡车的设计书。1953年6月,毛泽东主席亲自签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并为一汽奠基题词:“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 十一个大字。 在自力更生精神的召唤下,全国20多个省、市的建设者汇聚到长春,满载各类物资的列车从四面八方开来,浩浩荡荡的劳动队伍在工地上日夜劳作,为实现三年建厂忙碌和奋斗着。在东北的大地上,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木工厂、辅助工场和热电站相继动工兴建。 创业者用汗水浇灌出一串闪光数字:三年完成建筑面积702480平方米,铺设各种管道86290米,安装设备7554台。在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援下,共和国汽车工业的第一代创业者们,在艰苦的条件下,边干边学,边建设边生产,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建成了一座宏伟的汽车城。 一汽人创造了奇迹,也创造了解放精神丰富的内涵。 从那时起,一汽人为发展民族汽车工业勇于拼搏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一代又一代汽车人中间发扬光大。在新时期,“老解放”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精神随着时代的进步,继续绽放出新的花朵。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