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国长安汽车(微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长安”)旗下自主品牌即将扭亏为盈的同时,有关“昌河独立”的声音却再次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 尽管三个月前,中国长安方面在回应《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仍坚称“没有资质转移之说,也没有昌河独立之说,整合工作仍在逐步推进”,不过,据接近昌河汽车的消息人士透露,“昌河肯定要独立的,长安原则上也已经同意放手。” 政府表态 事实上,自2012年1月“停工风波”将双方矛盾公开化以来,有关昌河独立一说就未曾停止过。 2012年1月,中国长安拟将昌河汽车旗下昌河铃木的生产资质转移给长安马自达(微博) 使用,遭到了昌河汽车方面的激烈抵制。其时就曾有报道称,江西省政府对于中国长安转移资质一事态度强硬,若协商不了,昌河铃木将考虑摆脱长安的控制而独立出来。 时隔一年,今年1月有关中国长安与昌河汽车资质之争再起,并再次传出昌河独立的消息。 而今年4月份,昌河汽车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亦曾称,“正在中国长安的指导下研究昌河汽车的发展规划,也包括合肥昌河基地的发展问题。”随后,中国长安董事长徐留平在上海车展出席昌河铃木发布会期间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亦表示:“昌河铃木的资质不会转移,已经没必要这么做。”并称目前昌河铃木“发展不错”,未来昌河铃木的发展仍以昌河汽车为主导。 尽管有关昌河汽车的发展规划,双方都未曾正式对外披露,不过来自江西省政府的表态却把“昌河独立”一事“摆上了台面”。 据人民网南昌7月22日报道称,江西省省长鹿心社在南昌召开的中共江西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表示,支持江铃集团等龙头企业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扩大生产规模;鼓励昌河汽车等企业兼并重组。 上述消息人士称,江西省政府已经正式就昌河汽车脱离一事与中国长安进行协商,并就可能涉及的审批事项向国资委和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委进行协商和会签,而中国长安方面亦已经在原则上接受了昌河汽车脱离长安选择独立发展的计划。 而按照来自昌河汽车内部人士的说法,即便长安不放手,未来昌河在形式上依然是独立发展,由于目前几乎所有长安系的高管均已撤离昌河,无论是在生产管理还是品牌发展方向上,中国长安对昌河的整合都难以再介入其中。 “独立后的昌河由江西省国资委接收,很可能会再次重组,不过现在资产拆分还没谈妥,长安希望保留合肥基地,景德镇和九江两个基地仍归昌河,还有资质问题,都还要谈。” “大长安”波折 尽管,目前昌河独立一事尚待尘埃落定,但可以预见的是,倘若昌河独立,不仅意味着2009年那一场“央企最大汽车并购案”以失败告终,同时也意味着徐留平的“大长安”计划遭遇波折。 2009年11月,中国长安从中航手中收编了哈飞、昌河,成立新长安集团。按照当时徐留平的构想,在新长安集团下的长安、哈飞、昌河将统一研发、采购与销售资源,打造一个统一协作的平台,有效实现资源整合。在这一个“三箭齐发”的品牌战略框架下,徐留平还为“大长安”设定了“2012年建成300万辆产能、2020年实现500万辆产能”、“进入中国前三”的宏大目标。 然而,在历经近四年的磨合与挣扎之后,长安与哈飞、昌河之间的整合仍未能如期实现“1+1+1>3”的效应。作为被重组方的昌河汽车,没有摆脱“产品单一、竞争力弱”的局面。 在去年1月份昌河“停工风波”之后,徐留平一度表态称,今后将加大对昌河的资金投入和新产品投放力度,不过,对于眼下大力拓展“五国九地”布局的中国长安来说,其精力已经更集中倾注在自身的品牌发展上,对哈飞、昌河,无论是在人力、物力还是精力上的投入都显得有心无力。 有业内人士称,对于中国长安来说,如果能够顺利整合昌河当然是最好的结局,假如迟迟不能有所动作,选择从昌河汽车抽身并不妨碍长安汽车集团自身发展的大局。反过来,这对于江西省来说,倒是一个整合省内汽车工业的最好机会。 对于昌河汽车来说,“独立”只是走出了第一步,如何在脱离中国长安的框架下实现“二次重生”才是关键。对此,业界普遍认为,在脱离中国长安后,下一步昌河汽车将引进新的合作方,实现二次重组,而接盘方很可能是北汽集团或是同属江西省的江铃汽车。 昌河汽车拥有景德镇、九江、合肥三个整车工厂和九江发动机工厂,具备年产30万辆整车和15万台汽车发动机的生产能力。目前昌河汽车旗下共有两个整车生产资质,一个归昌河铃木所有,一个归合肥昌河所有。2012年,昌河销售轿车8.33万辆,同比增长4.25%。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