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活动,借鉴中宣部、中国记协等单位组织“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经验做法,旨在进一步激励采编人员自觉投身讴歌强军实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军事新闻出版队伍。竞赛交流活动坚持小切口大主题、小事件大立意,摆事实讲道理,用真情实感打动人心,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展现军事新闻舆论工作战线编辑、记者履职尽责的良好精神风貌,引导广大军事新闻媒体人为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作贡献。 本期专题,选登参加讲述活动的部分编辑、记者的故事文本,以期对广大军事媒体人讲好强军故事、进一步搞好军事新闻传播工作有所启示。 永不磨灭的英雄宣言 ■ 杜娟 今天我讲述的,是一个基层连队的故事。 这个连队诞生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年代,它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以英雄名字命名的连队。 这位英雄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百名感动中国人物”。他生前说过三句话: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 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这位在抗美援朝中牺牲的特级英雄叫杨根思,而这三句话也被称为人民军队的英雄宣言。这些年,我多次跟踪采访这个英雄连队,和官兵一起训练生活,深入挖掘他们的红色传承。 在这里采访时,正好赶上新兵下连,我发现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是到老连长雕塑前宣誓,看的第一场电影是《杨根思》,高呼的口号是“三个不相信”。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铿锵有力的声音,如滚滚惊雷,在营区上空回荡。 老连长的“三个不相信”已成为连魂,代代相传。从命名到现在,连队7次被授予荣誉称号、34次荣立集体功。 回想起我们曾经对这个连队做过的报道,那一个个感人的瞬间仍历历在目。 汶川地震,湍急的河流上,他们横趴在被震掉桥板的铁索上搭成人桥,让孩子们从后背上一个接一个地爬过去。 朱日和沙场演兵,他们昼夜战斗,凌晨又3个小时武装奔袭50里冲上阵地。 南苏丹国际维和,他们用青春生命在连旗上增添了一抹血染的鲜红。 2016年7月的一天,南苏丹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激烈交战,维和营区战火弥漫。突然,一发火箭弹击穿了“杨根思连”正在保护难民的105号步战车。 刚刚过完22岁生日的战士李磊,头部胸部被弹片击中,鲜血浸透了他的迷彩服。还有一年就要退役的33岁士官杨树朋,因腿部失血过多抢救无效而壮烈牺牲。两名战士和老连长一样将生命定格在了异国他乡。 连长王震告诉我,杨树朋在抢救中紧紧咬着牙,没叫一声疼,没掉一滴泪。但当听到战友肖坤说:“杨班长你一定要挺住,嫂子和一鸣还在家等着你呢。”他的眼角流出了泪水。 在杨树朋家里,我见到他的妻子邹丽娜和儿子杨一鸣。床头柜上摆着一瓶香水。那是杨树朋在南苏丹给妻子买的生日礼物,可带回家时却成了遗物。丽娜对我说:“两年了,我不舍得用,因为总有用完的时候。” 一鸣8岁了。他说他会唱两首军歌。一首是爸爸教的《强军战歌》,一首是跟指导员叔叔学的《英雄回家》: 你说不用害怕你说很快回家 这次回来了却盖着国旗呀 回来吧回来英雄回家…… 听着孩子这歌声,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 英雄回家了。战友们把他俩的军装和联合国颁发的“和平勋章”捧到老连长雕塑前,把他们的部分骨灰,安葬在连队驻地附近的革命烈士陵园。 告别“杨根思连”那个晚上,我睡不着觉。英雄这个字眼儿像无数朵浪花在心头撞击。 当军事记者这些年,我采访过20多个英雄连队,曾在海拔5450米的冰封哨卡蹲点采访7天7夜,高寒缺氧剧烈头痛,仍和官兵一起巡逻在风雪路上;也曾在戈壁大漠被肆虐的黄沙一次次刮倒,仍坚持采访。但这些艰辛和英雄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 我一次次感悟着英雄的含义。英雄是什么?我觉得它没有一个固定的形象和标准,但它一定有一种让我们血脉偾张的气概,让我们心潮澎湃的情怀。 人民军队在战火中发出的英雄宣言,早已成为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2018年国庆节,300多名军事记者同我们报道的基层英模人物、戍边官兵,共同参加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一起传承英雄精神、共话使命担当。 我们的一位老军事记者还为英雄创作了一首歌。我想把它作为采访的手记,和大家分享: 没有钢枪在手怎有江山锦绣, 没有将士出征怎有幸福长久; 啊,祖国的好儿女人民的好子弟,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