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1月14日讯(通讯员 杨胜亮 吴启刚)“十三师护边员宝汗·埃恩赛根30年如一日,在守边、护边的时候,用石头堆起了一个临时界碑,并在石头上刻下了一个个‘中’字,如今他的儿子踏着他的足迹,在刻写‘中’字的石头上补上一个个‘国’字……”1月9日,在兵团军事部军史馆中,不少新兵聆听宝汗·埃恩赛根三代人60年接力戍边事迹后,眼中噙满泪花。 1月上旬,以“不忘初心、继承传统,争做兵团传人”为主题的新兵教育活动,在兵团军事部军史馆举行。据介绍,把教育课堂设在军史馆,是兵团军事部充分利用兵团红色资源,引导新兵自觉向典型看齐、传承红色基因的一项具体举措。 如何传承兵团红色基因?近年来,兵团军事部把兵团人口口相传的革命故事、红色诗词、师魂团歌,作为红色基因的“活标本”,广泛收集,整理运用,并将其融入新兵教育中;把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军史馆等教育基地作为红色基因的“活化石”,组织新兵参观学习,接受思想和精神洗礼;把沙海老兵、戍边模范马军武等典型作为红色基因的“活教材”,大力宣传,让新兵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维吾尔族新兵古丽那孜尔在现场讨论时深有感触地说:“冬天零下40多摄氏度,夏天蚊子成群,马军武夫妇在桑德克哨所一守就是30年。马军武的坚守告诉我,有了报效国家的追求就没有苦累、就不会寂寞、就可以舍得,我要向他看齐。”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