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在一起。 军嫂探亲。 航向180, 航程750。 这是一茬茬守礁官兵最熟悉的航线,自1988年驻礁以来,沿着这条海上航路,他们挥别大陆,告别亲人,驶向大洋深处,捍守国土海疆。 坐标依旧!但永暑礁的历史却在2016年1月6日这天翻开了新的一页。随着岛礁建设,如今,一条机场跑道横卧礁上。上午10时许,永暑礁湛蓝的天空中,两个银色的身影先后进入人们的视野,两架民航客机正载着祖国母亲的问候,首次向永暑礁飞来,结束了我国南沙岛礁不通大型飞机的历史。 “这是军嫂第一次飞上永暑礁!”迎着烈日,该守备部队干事卞自然和四级军士长赵磊焦急而兴奋地仰头张望,飞机上载着他们阔别多日的妻子和孩子。 能亲历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当兵十几年,累积守礁已达70多个月的卞自然满脸自豪,他说,望着蓝天,不由想起了1998年第一次军嫂上礁的情景—— 碧海蓝天,一艘银色的拖船载着6名军嫂驶来。这一路,军嫂们先坐补给舰、再倒小拖船,一路上浪高最大达到五米,前后历经60多个小时。嫂子们一个个面色苍白,有的已经因晕船吐到虚脱,还有人连续几十个小时粒米未进,但她们都咬牙坚持着,因为这是上级第一次安排军嫂上岛,她们要代表所有军嫂,看望守在礁上的亲人。 上岸后,看着嫂子们煞白虚脱的脸,官兵们泪流满面;看见官兵们黑红蜕皮的脸,嫂子们泣不成声。2000年以后,上级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再也没有批准军嫂登礁。 “爱人曾说,真想去你们礁上,看看到底是你苦还是我苦。”赵磊说,新婚后第三天,他就上礁了,回来后妻子颇有怨言,还特意找到了当年上过礁的老军嫂打听礁上的情况。 常年高温、高湿、高盐的环境自不用说,缺水时,每人3天仅供应一桶水;补给一个月后,没有蔬菜,大家只能啃咸菜疙瘩;这么多人挤在巴掌大的礁盘上,相互间话早就说完了,最后大家相见无言、岛上寂寥无声……“听到这些,妻子开始理解和支持我的工作,想上礁的心情也更迫切了。”赵磊说,“现在好了,通了飞机,以后就方便了”。 “这更是军娃第一次踏上永暑礁!”看着飞机越飞越低,想着即将见面的宝贝女儿,卞自然晒得黑红的脸上绽开了笑容。 “女儿出生时我在守礁,这5年来,我陪她的时间,还没有守礁的时间长。”说到这,卞自然满是惭愧。 而这也是大部分永暑礁人的遗憾。南沙某守备部队副政委王守相告诉记者,几十年来,妻子生产不在身边的官兵有100多人;驻地小学,守备部队军娃的家长会,基本都是“军嫂会”;儿子高考报志愿,老政委卢永华却在巡查岛礁的船上,电话也无法打回一个…… 守礁20年的老工程师龚平告诉记者,父辈的信念和执著时刻感染着孩子们,身边不少“礁娃”最后都选择了去当水兵。龚平的儿子去年高考,虽然没能上军校,但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上礁来看看,到底是什么把父亲的心拴住了?“飞机通了,这个愿望也不难实现了!”望着蓝天,龚平眼中满是希冀。 客机轻盈地滑过玉带般的跑道,像母亲温柔的手轻轻拂过孩子的脸庞。机舱打开,“礁嫂”携“礁娃”踏上岛礁,现场掌声、欢呼声顺着海风传遍了永暑礁的每个角落。 这一刻,每一名官兵都更加深刻懂得了国富兵强的道理。岛礁建设,让交通难、补给难最终写入永暑礁的历史;新灯塔建成,让过去要顶风冒雨引导国际通航的“南沙点灯兵”更加安全,让守礁官兵用生命守护的航路更加通畅…… 这一刻,每一名官兵都更加坚定了强军卫国的信念。执干戈以卫社稷。近30年来,守礁官兵在小小的礁盘上砥砺打赢本领,圆满完成了守卫任务,多次被南海舰队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日新月异的礁盘,永恒不变的国土。在强军目标引领下,官兵们有决心誓死捍卫每一寸国土。 一条航线相连,从此礁不再遥远,路不再漫长。离别时,守礁官兵给军嫂军娃们送上了一盆太阳花,这是永暑礁的“礁花”,那鲜红的花朵,迎着永暑礁和平的阳光绽放得那样艳丽。(曹金平、记者欧阳浩)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