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芈月传》开播以来,深受观众喜爱,该剧讲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女政治家芈月极为曲折传奇的人生故事。芈月之子嬴稷登基成为秦昭襄王,在其统治下,秦国开启了统一天下的步伐,不断鲸吞蚕食其它国家的土地。嬴稷执政时期,秦国取得了极大的军事优势,为日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直到公元前270年,秦、赵、韩之间进行了著名的阏与之战,赵、韩两国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秦国大败,延缓了秦军东扩势头,天下统一也推迟了若干年。这是秦国开动战争机器以来少有的一次大败。这场大战由秦昭襄王下令发动的,也可以认为是宣太后芈月下令的(历史记载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时,宣太后才还政秦王,而这场战争发生在秦昭襄王三十七年)。 那么,芈月嬴稷母子发动的这场阏与之战发生在哪里?经专家考证,它就在今沁县西部乌苏村一带。 1 阏与古战场的争论与确定 阏与古战场,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战争,很多历史文献都有记载。但至于它的确切位置,史学界一直都有争论。自隋唐以来,就出现了沁县、和顺和武安三种说法。上世纪90年代初,这种三说并存的局面才被打破,阏与古战场被正式定位为沁县乌苏一带。 沁县史志研究者王中庆,从小就生活在乌苏村附近,对阏与文化非常痴迷,研究已有二十多年。当年,他在编写《沁县志》时发现了一个古地名——“阏与”,于是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研究阏与文化。1985年,山西大学教授、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靳生禾去沁县考证铜鞮宫,临走时,王中庆向他汇报了自己掌握的一些阏与史料。经过文献考证后,靳生禾与《山西地图》杂志主编谢鸿喜一起来到沁县,在王中庆的陪同下进行实地勘察。最终,靳、谢二位专家一致认定阏与之战的古战场就在沁县西部乌苏一带,并发表了《阏与古战场考察报告》,在当时国内外引起了很大震动。 这篇报告中提到,很多历史文献的记载都能证实阏与古战场就在沁县。如:《汉书·韩信传》孟康注:阏与邑名也,在上党陧(涅)县。“陧县”当为“涅县”之讹。《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涅有阏与聚。刘昭注“郭璞曰在涅”。“沁县说”出于历史上考证阏与古战场最早的三国魏人孟康和东晋郭璞,他们生活的年代距战国秦汉最近,掌握的很可能是原始资料。因此,这一说比较可信。此后,很多文献上也明确表明阏与之战发生于沁县乌苏村。清《山西通志》卷五七:“阏与城,《史记》赵奢大破秦军,解阏与之围即此,今称乌苏村。 2 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著名战例 阏与古为要塞,素为兵家用武之地。《阏与古战场考察报告》中写道,阏与是当时邯郸(赵都)和晋阳(赵故都和陪都,今太原)间的战略要塞。“同时,它当时也是上党北部通往平阳(今临汾)的一个交通要道。”王中庆补充道。 在战国秦汉间,这里发生了很多场战争,有历史文献记载的较大战争,至少有4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秦伐赵围阏与,赵奢大破秦军的阏与之战。这个赵奢,后世里可能没有其子赵括(典故纸上谈兵的那位小鲜肉)的名气那么妇孺皆知,但老炮儿赵奢在当时绝对是童叟无欺的猛人。战国时期若有“名将凌烟阁”,赵奢足够与白起、王翦、李牧比肩傲立。 公元前270年,秦昭襄王嬴稷借口赵不履行以焦、黎、牛狐三城交换此前秦夺占的蔺、离石、祁三城的协议,遣中更胡阳率军围攻赵国的战略要塞阏与。赵出于战略考虑,派赵奢为大将率军救援。据靳生禾推测,当时参战赵军约五六万,秦军约30万之众,被誉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著名战例。《史记》当中记载了这场战争,但是比较笼统。鉴于对当地地形非常熟悉,这场战争王中庆研究得很透彻,“阏与原本是韩国的城池,当知道秦国要来进攻时,怕自己守不住,韩国就将它送给了赵国。” 秦国包围阏与,赵奢领兵从邯郸出发,到达武安东部时就遭遇了秦军。面对这种形势,赵奢不与交战,以逸待劳,他让军队驻扎下来,垒起锅灶开始做饭,并不断加强筑营,好像在做坚守的准备。此外,他还下令,任何人都不许说要打仗,说者必斩之。“这是军事秘密,赵奢的目的就是迷惑秦军,让秦军以为赵国不会去援救阏与,从而懈怠对赵国的防御。”王中庆表示。 当秦军得知赵国不准备出兵时,他们撤回到阏与,但同时又派兵去青屯、樊村一线堵截赵军。青屯以前叫做秦屯,即为秦国屯兵的地方。而樊村的得名,是因为当时秦军在这里设置樊篱,拦截赵军的战马。樊篱类似于篱笆,是一种军事设施。青屯、樊村都位于漳河旁,秦军认为赵国如果要来阏与,一定会顺着漳河水过来,所以就将很大一部分兵力都放在了那一带。 在武安扎寨28天后,趁秦军松懈之际,赵奢突然下令出发,两天一夜急行军,由北经和顺再向南到达涅县。关于赵军的行军路线,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这是王中庆自己的研究所得,“《史记》中曾记载,解阏与之围后,赵惠文王赐封赵奢为马服君。和顺有很多以此命名的地方,如马服山、马服庙等。在涅县的东面还有赵王山,这些都和赵奢有关,足以证明赵军的行军路线。” 这样的行军路线完全在秦军意料之外。“为什么要去和顺呢?还是迷惑秦军,我们不去阏与。赵军在和顺进行了部队休整,军事扩充,然后一举南下到达涅县。”王中庆进一步解释说,“《史记·赵奢列传》记载:"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涅县距阏与古战场正好五十里,之所以要驻扎在涅县是因为那里是赵、韩的分界地带,两国都可以去,不是固定地盘。” 到了涅县,赵军派兵前去侦察,军士许力建议:涅县往南,阏与以北是九连山,即北山。只要占领了这个山头,就取得了一半的胜利。于是,赵奢发兵一万抢先占据了北山,同时又兵分两路,对秦军进行堵截。当时秦军是沿着沁河北上从阏与陉过来的,因此一路赵军就先占据了阏与陉,堵住了他们的退路。另一路赵军则来到阏与城的南面白马山一带,四面包围阏与城,切断了驻青屯、樊村一线秦兵回来的路。赵奢在南面高地上指挥,居高临下,纵兵劈杀,迫使秦军不得不向南往韩国方向逃去。到达今沁县得胜沟处又遇到了来自铜鞮城的韩国援军,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秦国在这里大败,以前这个地方也叫大败沟,后来改为得胜沟。 阏与古战场之地,即便以今天的军事眼光衡量,依然是两军对垒设伏截杀的好地方,站在山下腹地,仰望山岗,心生莫名的敬畏,若是倏地冲下来一支虎贲,估计也得引颈待戮。 3 白马天神庙为纪念赵奢而建 虽然此战已过去了两千多年,但从当地的很多地名中仍能嗅到当年秦赵两军剑拔弩张、奋力厮杀的硝烟。 乌苏村北为九连山支脉万人垴,山顶可容万人,当是赵军先锋万人抢占的制高点“北山”。村东、南山体名白马山(也叫马服山)。白马山下乌苏东南有南马服、北马服二村,这些名字的得来都与赵奢有关,相传皆为当年赵军屯兵处。在白马山上赵奢指挥作战的地方还修建了一座白马天神庙(也叫马服将军庙),可惜毁于抗日战争时期日寇的炮火。 白马天神庙建于何时?无人知晓。王中庆对它进行了考察,通过白马庙的设施和名字推断出它应该建于秦国占领这一带的时期。 据附近册村、马服村的老一辈村民所说,当年庙里供奉了两座神像。按照清《沁州志》上记载,白马天神庙是纪念赵奢的。怎么会有两位神仙呢?“《史记》上记载阏与之战的有功人员有两位:赵奢和许历。从这里就能推断出白马天神庙修建于阏与之战后秦国占领这一带时期。”王中庆说。 阏与之战后不久,这里就成了秦国的地盘。秦军是虎狼之师,军风非常不好,又抢东西又坑人,当地老百姓很反感,由此更加怀念赵奢,于是修建了赵奢庙。但当时在秦军的残暴统治下,不能直接用“赵奢”或“马服君”之名来纪念赵奢,只能隐晦地用白马天神庙来暗示对秦政的不满。 经过考证后,王中庆认为“白马天神庙”的得名来自于赵国思想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理论。公孙龙认为“白”是表明颜色的,“马”是表明形的,形与色各不相干,白马就是“白马”,不能说“白马是马”,只能说“白马非马”。当时赵国人民都知道这个理论,但秦国人却不一定知道。这里就应用了公孙龙的理论:“白马”非马焉,实为赵奢也。 不过,在民间还有一种传说是,赵奢以少胜多,将秦军一扫而光,被老百姓奉为天神,说他身长八尺,身披银甲,胯下白马,所到之处风动雷鸣,于是就在当年赵奢指挥作战的城南高地建起了一座庙宇,称白马天神庙。当然,这种说法不足为信,但能够看出老百姓对赵奢的顶礼膜拜。所谓白马银枪,赵奢快赶上赵云这种自古以来的全民偶像范儿了。 本报见习记者 南丽江 延伸阅读 阏与古战场的文物遗迹 阏与古战场的沁县说,不仅历史文献有所记载,在靳生禾和谢鸿喜的实地考察中,还发现了很多可以佐证沁县说的文物。比如战国箭镞、青铜带钩、绳纹瓦等。 沁县文物馆里保存有出土于古战场遗迹的三个青铜箭镞,乌苏村很多村民家里也都保存了这类箭镞。在这里发现的青铜带钩,同邯郸出土的战国时期带钩相似,靳生禾、谢鸿喜认为或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赵国骑兵佩戴的遗物。 另外,在乌苏村一带还发现了一些古井遗址。如今,在村东的路旁仍能看到,一土崖边露出一个直径约1米的枯井井壁,如果没有人解说,普通人根本看不出来那是口井。“在井里面还发现了一个完整的绳纹瓦,和打水用的绳纹陶罐,都是战国时期的物品。”王中庆告诉记者。据说,阏与被围由公元前270年至前269年,长达两年之久,城中守军达万人之众,既不得出城提取河水,便不得不凿井汲水。 作者:南丽江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