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场遭遇战课目演练在海南省军区某旅举行。旅机关和营连主官现场观摩,担任红方的是旅“标兵连队”七连。 炎炎烈日下,战士们弓身穿行在丛林中。突然,一支蓝方小分队出现在红方尖刀班班长蔡仁坤的视线里。“右前方发现敌人!”蔡班长一边指挥战士抢占有利地形严密监视“敌人”,一边向连长刘坤报告情况。刘连长迅速指挥官兵展开战斗队形,令一部分兵力正面牵制,连队主力抢占左翼高地,准备实施迂回包围夹击。尖刀班反应迅速、动作规范,各级指挥口令准确、战术运用合理,引来了观摩人员的一致好评。 “重新来!”突然一声大吼传来,惊得官兵们停下动作,纷纷把眼光投向右侧小树林里。原来,刘连长转移指挥位置,恰好看到观摩组视线外的侧卫分队几名战士蹲坐在树荫里,解下钢盔,拿出纸巾擦汗,还不时“士气高昂”地喊几声战斗口令应付了事。见状,刘连长立即叫停了演练,连队也因此被旅机关批评。 走下演练场,连队官兵对此议论纷纷。“连长在那么重要的场合叫停演练,‘标兵连队’的招牌算是砸了。”“演练的目的是考察指挥员的指挥流程,对战士的要求没必要那么苛刻……” 面对官兵质疑,刘连长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与大家一起回忆起连队诸多荣誉的来之不易。全连官兵也在讨论中逐渐形成共识:训练场上搞形式主义,上了战场就要付出血的代价,“标兵连队”的招牌是靠真打实拼夺回来的。 4天后,该课目重新演练,一路“厮杀”,七连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指导员吕贤涛说:“连长自砸招牌,深化了连队官兵对实战化训练的认识,值了!”(于 航 本报记者 石瑞宁)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