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19日电(记者董瑞丰)在东非共建植物园、在北非借助遥感技术发掘文化遗产、帮助解决中亚地区的沙漠化和农村饮水问题……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1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6年来,中科院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累计投入经费超过18亿元,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交流合作规模超过12万人次。 白春礼说,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科院牵头成立了首个综合性国际科技组织——“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希望将联盟打造成为在推动、组织和开展科技创新、科研能力建设和实质性活动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组织。 据介绍,该联盟秘书处与首批37家成员单位协商形成了《2019-2020年ANSO行动方案》,包括设立奖项和奖学金、搭建专题联盟和协会、联合开展培训项目等。这些举措按照问题和需求导向,为相关国家深入开展科技合作、携手应对共同挑战、促进民心相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搭建好的机制和平台。 同时,中科院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培训科技人才,建设海外科教中心,加强科技成果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落地应用。初步统计,已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近500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率先在非洲、南美和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创建了9个海外科教中心,正在筹建第10个;设立了“一带一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金,联合院内外百余家科技型企业和研发机构,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产业联盟,还建立了曼谷创新合作中心。 此外,中科院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前瞻布局了100多个科技合作项目,支撑“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比如,发布会当天正式出版了“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专项的一份研究成果,围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系统阐述了沿线地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背景与特点,为沿线地区探索绿色发展途径提供了重要科学认知。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