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春市中心人民广场驱车到北湖国家湿地公园,车程大约一刻钟。倚身北湖国家湿地,面朝奥林匹克公园,被誉为“长春中关村”的北湖科技园就藏身于国家级新区——长春新区的秀美风光里。 “我们计划再用3-5年时间,为园区吸引孵化创新和加速成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500-600家,实现年产值150亿元、税收15亿元,并直接创造中高端人才就业机会2万个以上。”北湖科技园相关负责人王强信心满满地说,这里有国家级新区叠加惠企政策的支撑,还有北京中关村的科技后盾,所以发展起来特别有底气。北湖科技园成立6年来,已聚集360余家科技型、双创型企业,拥有上千名高知人才,去年实现35亿元产值,已成为长春新区北湖板块引领区域科技创新的一块“金字招牌”。 争做科技创新的“赋能者”,争做科技新城的“创造者”。在长春新区,像北湖科技园一样跑出成长加速度的产业园和企业近年来并不少见。它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原始创新走向高精尖,一步步坚实的成长与输出,让这个年轻的新区魅力四射,让一座科技新城悄然崛起。 科技型企业越来越多 让一个占地7万平方米的医药园区满载运营需要多长时间?从100多个项目招商洽谈,到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运营,很多人给出的答案是需要3-5年。可坐落于长春新区北湖科技园的生物医药园仅用18个月。 “这里不仅有叠加的国家战略支撑,还有着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未来可期的发展前景,这正是我们创造奇迹的基石。”王强说,生物医药园只是北湖科技园整体运营的一个缩影。作为省、市、区重点科技园区,北湖科技园对入驻企业的要求十分苛刻,不属于科技型、创新型的企业不要,看不到发展前景的企业不要。园区目前仅科技型研发类企业就聚集了183家,包括17家上市企业及其分(子)公司、23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双创平台和3家科技服务平台,引进域外项目占比30%。 中日智能制造产业园、中俄科技园、中白科技园、中韩合作园、航天信息产业园、光智园、修正检验检测园、亚泰国际医药健康产业园、京东亚洲一号、华为长春云计算中心、中关村长春创新中心……行走在长春新区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如果你是这座城市的一员,心中必会升腾起一种自豪感。才几年的光景,这个年轻的新区已集聚这么多科技园区和双创型企业,一些产业园区和企业“顶天立地”。它们的到来,也让新区科技创新的氛围越来越浓,人才源源不断涌入。 “过去两年,我们建设了上百套人才公寓,可容纳上千名人才,如今已经住满。”各类孵化园区和创新企业越聚越多,人才源源不断涌入,这是长春新区人才办工作人员最深的感受。为了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让企业发展后顾无忧,新区新一批人才公寓正在加紧建设,今年年底前又将有一批人才拎包入住。 企业发展信心越来越足 希达电子是坐落于长春新区的一家科技型“小巨人”企业,通过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过去一年,其产值由1亿元增加到5亿元。“我们的产品市场需求巨大,未来三年要把生产线从200条扩充到800条,产值达到15亿元。”希达电子总经理王瑞光底气十足地说。 在希达电子小间距、高密度LED显示和照明生产基地,一块块播放着高清影像的超大LED显示屏格外引人注目。在这个全球最大的全固态激光器生产线上,几乎看不到工人,只有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在完成生产和组装工作。因为掌握着全球技术的话语权,现在连三星等全球照明和显示行业的领军企业也急于寻求合作,产品更是远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这也正是王瑞光对企业发展的信心所在。 “在新区发展,我们就是有信心、有底气!”王瑞光的信心和底气来自几个方面:政策好——作为科技企业,在长春新区可享受多个国家级的叠加激励政策,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北线节点,企业生产的产品在这里可乘着中欧班列销往沿线各个国家;人才密集——这里聚集了吉林大学、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中科院长春地理所等国内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企业遇到技术难题,足不出区就能解决;软环境一流——这里专门为企业配备了“服务小秘书”,并建有“企业家微信群”,企业在生产经营或发展中遇到困难,只要说一声,就有人上门协调解决。“企业在这里发展,不用分心,一心搞研发和生产就可以了,有这样的‘硬保障’,发展不好肯定是路走错了!”王瑞光说。 从投资和规模来看,亚泰国际医药健康产业园对长春新区来说,算得上是“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作为A股上市企业亚泰集团产业转型升级的力作,产业园从2016年4月开工建设,到2018年10月一期投入运营,光厂房和孵化器就建了50多栋,总投资超过70亿元。 “这个产业园规划布局为国际大健康科技创新孵化基地、国际大健康产品生产制造基地、国际大健康跨境电商贸易基地。”望着一栋栋标准化厂房和孵化器,亚泰大健康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轩景山对园区未来发展成竹在胸。他表示,目前园区项目进驻和招商工作齐头并进,聚焦国家重大医药健康项目、着眼国际500强大健康企业,这里已储备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项目超百个,涉及功能性食品、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医美药妆等五大类健康产品的研发、检验、生产、国际贸易等。 近年来,进驻长春新区的企业越来越多,来这里发展的信心越来越足,轩景山对此感受特别深。“2016年亚泰国际医药健康产业园开建时,周边还多是空地,短短3年时间,周边布满了科技创新型企业。轩景山表示,随着产业园全面投入运营,这里可容纳各类生产企业、研发企业、商贸流通企业500余家,提供近3万个工作岗位,可实现年产值上千亿元,一艘千亿级医药健康航母已整装启航。 “除了‘顶天立地’的巨无霸企业外,新区不乏成长性好、充满爆发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它们同样是这座科技新城崛起的希望和力量。”从北方灌装到永利激光,从泰华防雷到迈达科技……长春新区发改局局长刘锐对区域内的企业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这些创新型中小企业虽然现在只有一两亿元的产值,但每年都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每年都有领先国内外的产品问世。 创新底色越擦越亮 “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在东北工业集团这个老牌企业的车间内,这一条幅十分醒目。 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吉林调研,东北工业集团旗下的长春一东离合器股份有限公司有幸成为总书记视察对象。在吉林视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适应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去年,在全球汽车市场萎靡的大背景下,东北工业集团还是实现了企业效益和员工工资大幅增长。原因何在?“无论是企业本身,还是脚下这块土地,始终蕴藏着强大的‘创新基因’。”长春一东离合器热处理分厂副厂长王粦阳在习近平总书记进厂座谈时,恰好坐在总书记身旁。他说,这些年,从企业领导到一线工人,一直在求“变”中实现一个“新”字,创造出的“精益管理模式”,一年就吸引上千家企业排队考察学习、复制“经验”。尽管汽车配套企业如今“狼烟四起”,但由于东北工业集团从不保守,总是在求“变”中实现一个“快”字,在求“变”中力求一个“强”字,牢牢把握住市场大势,才在重重包围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家普通药企,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而这个奇迹的创造者就是长春金赛药业。 “我们是全球唯一拥有三代生长激素的基因工程制药企业。”长春金赛药业常务副总经理郝立明自豪地说。这家企业所在的长春高新区,是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是长春新区的前身。长春高新区成立近30年来,集聚了众多创新型企业。历经22年风雨洗礼,长春金赛药业也已成为中国生物制药领域的典范。 同样坐落于长春高新区的迪瑞医疗,几乎与开发区同生。成立27年来,它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国家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等,拥有全球发明专利上百项,研发的医疗器械布局全球,畅销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逐步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建立了商业运营网络。 从长春高新区演变到长春新区,再依托一个国家级新区,实现长春高新区、北湖科技开发区、空港经济开发区、长德经济开发区协同发展,这里的“创新基因”从未改变。 “创新是魂!”长春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唐继东表示,无论历史如何变革,“创新”二字一直根植于这里,随着四大开发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技术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快速集聚,长春新区这座科技新城必然会越来越“威武雄壮”。 编 辑: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