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报
杂 志
人民日报 2019年09月25日 星期三 欢迎您:用户ID名称
往期回顾 人民网检索 《人民日报》数字报取消收费的通知 返回目录
《 人民日报 》( 2019年09月25日 14 版)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7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始终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问题。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学生资助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社会公平,促进了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而且在人力资源开发、扶贫脱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新中国成立70年,是学生资助促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70年 学生资助助力新中国教育事业迅速兴起。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为推进教育事业快速起步,面对经济基础极度薄弱、人民生活水平极度低下的现状,我国创立了社会主义学生资助制度。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先后实行了供给制、人民助学金、学杂费减免等资助政策,为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上学提供了一定保障,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主动送子女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从1949年到1978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从不足0.4%提高到10.6%,小学净入学率从20%提高到9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从3.1%提高到66.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1.1%提高到35.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0.26%提高到2.7%。 学生资助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我国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在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党和国家始终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问题摆在重要位置。这个时期,资助政策有了一定调整,受助人数仍然较大幅度增长,使更多的孩子能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为普及义务教育和扩大非义务教育发展规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从上世纪80年代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教育支付能力来看,没有国家资助,教育优先发展就很难落到实处,教育规模就很难实现快速扩大。 学生资助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了质的飞跃。进入新世纪,党和国家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把学生资助作为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不断出台和完善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政策,决心和力度前所未有。即使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经济下行压力,党和政府仍然向社会庄严承诺: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国家促进教育公平的决心不会改变,扶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措施不会改变,保障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不会改变。党的十八大后,国家对学生资助政策出台和完善的速度进一步加快,财政投入进一步快速增加。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各个教育阶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在制度上基本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使教育公平这一崇高理念落地生根。 新中国成立70年,是学生资助促进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不断提升的70年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70年来,我国实现了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正在跨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回顾70年来的发展历程,学生资助对提升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生资助促进了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口文化程度很低,全国80%的人口都是文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足20%。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通过实施国家资助保障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使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有了质的飞跃。1964年至2018年,全国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92年提高到9.26年;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7%提高到29.3%;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0.4%提高到13.0%;文盲率由33.6%下降到4.9%。 学生资助促进了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增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的供给制、人民助学金制度,到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步实施的助学金、奖学金、临时困难补助等多项资助政策,基本保证了在校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营养需求,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1年国家启动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普遍改善了农村地区学生(儿童)的营养结构。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年跟踪监测,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男、女生各年龄段的平均身高比2012年增长1.9厘米和2.0厘米,平均体重增加1.3千克和1.4千克。 学生资助促进了我国人才结构不断优化。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学生资助政策在突出助困的基础上,兼顾了导向功能。如1955年我国全面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时,对国家急需专业学生,在资助范围和标准上都给予倾斜。1986年人民助学金改革为奖学金和贷学金后,设立专业奖学金和定向奖学金,专项用于资助特殊专业和到艰苦地区行业工作的学生。2007年以后,我国出台了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免(公)费师范生、服义务兵役学生教育资助、中职学生资助等一系列引导性资助政策,有效改善了我国的教育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流向特殊行业、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满足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70年,是学生资助助力扶贫脱贫不断推进的70年 70年来,从奋力解决温饱、大力加强扶贫开发,到全面脱贫攻坚,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回顾70年的发展历程,学生资助在助力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生资助帮助有学龄子女贫困家庭尽快脱贫。新中国成立时一穷二白,人民生活处于极端贫困状态。194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4元;到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仅仅增长到134元。对于有子女就学的贫困家庭而言,即便是承担少量学费和生活费,也会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从而加重贫困程度和增加脱贫难度。通过学生资助解决这些贫困人群子女的上学费用问题,既减轻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也有利于他们集中精力发展生产,有利于他们改善生活状况、减轻贫困程度和摆脱贫困。 学生资助帮助有学龄子女贫困家庭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以救济式扶贫为主,培养一人、脱贫一户是这一时期稳定脱贫人群的主要特点。80年代中期实行扶贫开发以后,更加重视提高贫困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治穷先治愚、治愚抓教育成为当时的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成为脱贫攻坚的治本良方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离不开学生资助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学生资助通过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顺利完成学业,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提升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带动整个家庭稳定脱贫和高质量脱贫。 学生资助有效帮助巩固脱贫成果。我国自1986年开始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农村扶贫开发以来,把扶贫脱贫、巩固脱贫成果和防止新的贫困现象发生有机结合、整体推进。不论是贫困人群还是低收入群体,他们的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都较弱,彻底摆脱贫困的基础不够牢固,如果他们的子女上学缺乏有效资助,就很可能会产生新的贫困问题。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不仅重视资助贫困人群子女,而且重视资助刚刚脱贫人群和低收入群体子女。通过国家学生资助,减轻他们的教育支出压力,有效防止他们返贫或致贫。同时,各学段学生均可获得资助,提高了贫困家庭学生升学信心,为完成控辍保学这一脱贫攻坚硬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进入新时代,我国学生资助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加强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返回目录 下一篇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7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始终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问题。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学生资助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社会公平,促进了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而且在人力资源开发、扶贫脱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新中国成立70年,是学生资助促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70年 学生资助助力新中国教育事业迅速兴起。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为推进教育事业快速起步,面对经济基础极度薄弱、人民生活水平极度低下的现状,我国创立了社会主义学生资助制度。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先后实行了供给制、人民助学金、学杂费减免等资助政策,为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上学提供了一定保障,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主动送子女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从1949年到1978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从不足0.4%提高到10.6%,小学净入学率从20%提高到9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从3.1%提高到66.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1.1%提高到35.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0.26%提高到2.7%。 学生资助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我国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在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党和国家始终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问题摆在重要位置。这个时期,资助政策有了一定调整,受助人数仍然较大幅度增长,使更多的孩子能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为普及义务教育和扩大非义务教育发展规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从上世纪80年代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教育支付能力来看,没有国家资助,教育优先发展就很难落到实处,教育规模就很难实现快速扩大。 学生资助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了质的飞跃。进入新世纪,党和国家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把学生资助作为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不断出台和完善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政策,决心和力度前所未有。即使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经济下行压力,党和政府仍然向社会庄严承诺: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国家促进教育公平的决心不会改变,扶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措施不会改变,保障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不会改变。党的十八大后,国家对学生资助政策出台和完善的速度进一步加快,财政投入进一步快速增加。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各个教育阶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在制度上基本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使教育公平这一崇高理念落地生根。 新中国成立70年,是学生资助促进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不断提升的70年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70年来,我国实现了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正在跨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回顾70年来的发展历程,学生资助对提升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生资助促进了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口文化程度很低,全国80%的人口都是文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足20%。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通过实施国家资助保障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使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有了质的飞跃。1964年至2018年,全国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92年提高到9.26年;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7%提高到29.3%;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0.4%提高到13.0%;文盲率由33.6%下降到4.9%。 学生资助促进了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增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的供给制、人民助学金制度,到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步实施的助学金、奖学金、临时困难补助等多项资助政策,基本保证了在校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营养需求,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1年国家启动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普遍改善了农村地区学生(儿童)的营养结构。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年跟踪监测,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男、女生各年龄段的平均身高比2012年增长1.9厘米和2.0厘米,平均体重增加1.3千克和1.4千克。 学生资助促进了我国人才结构不断优化。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学生资助政策在突出助困的基础上,兼顾了导向功能。如1955年我国全面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时,对国家急需专业学生,在资助范围和标准上都给予倾斜。1986年人民助学金改革为奖学金和贷学金后,设立专业奖学金和定向奖学金,专项用于资助特殊专业和到艰苦地区行业工作的学生。2007年以后,我国出台了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免(公)费师范生、服义务兵役学生教育资助、中职学生资助等一系列引导性资助政策,有效改善了我国的教育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流向特殊行业、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满足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70年,是学生资助助力扶贫脱贫不断推进的70年 70年来,从奋力解决温饱、大力加强扶贫开发,到全面脱贫攻坚,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回顾70年的发展历程,学生资助在助力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生资助帮助有学龄子女贫困家庭尽快脱贫。新中国成立时一穷二白,人民生活处于极端贫困状态。194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4元;到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仅仅增长到134元。对于有子女就学的贫困家庭而言,即便是承担少量学费和生活费,也会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从而加重贫困程度和增加脱贫难度。通过学生资助解决这些贫困人群子女的上学费用问题,既减轻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也有利于他们集中精力发展生产,有利于他们改善生活状况、减轻贫困程度和摆脱贫困。 学生资助帮助有学龄子女贫困家庭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以救济式扶贫为主,培养一人、脱贫一户是这一时期稳定脱贫人群的主要特点。80年代中期实行扶贫开发以后,更加重视提高贫困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治穷先治愚、治愚抓教育成为当时的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成为脱贫攻坚的治本良方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离不开学生资助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学生资助通过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顺利完成学业,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提升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带动整个家庭稳定脱贫和高质量脱贫。 学生资助有效帮助巩固脱贫成果。我国自1986年开始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农村扶贫开发以来,把扶贫脱贫、巩固脱贫成果和防止新的贫困现象发生有机结合、整体推进。不论是贫困人群还是低收入群体,他们的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都较弱,彻底摆脱贫困的基础不够牢固,如果他们的子女上学缺乏有效资助,就很可能会产生新的贫困问题。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不仅重视资助贫困人群子女,而且重视资助刚刚脱贫人群和低收入群体子女。通过国家学生资助,减轻他们的教育支出压力,有效防止他们返贫或致贫。同时,各学段学生均可获得资助,提高了贫困家庭学生升学信心,为完成控辍保学这一脱贫攻坚硬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进入新时代,我国学生资助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加强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要评报 | 关于人民日报社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