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在技术移民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采用法定机构或聘任制等形式大力引进国际化人才、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共建一批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加强基础教育交流合作……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其中,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被摆在建设优质生活圈的首位。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方面,《规划纲要》提出,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三地高校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实施更灵活的交换生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目前三地在高校合作办学上已经有所进展,比如四年前就已经有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去年,香港科技大学证实将在广州南沙开设分校,香港城市大学也将落户惠州,开设硕士、博士等课程,还将在惠州开展科研和成果转化等活动。 不仅如此,《规划纲要》还将教育合作扩展到了义务教育阶段以及学前教育阶段,提出加强基础教育交流合作,鼓励粤港澳三地中小学校结为“姊妹学校”。研究探索三地幼儿园缔结“姊妹园”。研究开放港澳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到广东考取教师资格并任教。研究赋予在珠三角九市工作生活并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子女与内地居民同等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利。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香港大学在珠三角设置分校的模式更多是“附属学校”的理念,挑战在于难以吸引大师名家,也难以招到好生源。而要跟本校的品牌美誉度等同甚至超越,只能是美国加州大学的“独立分校”模式。 “另外,如果要让粤港澳三地真正‘同声同气’,在中小幼等层面上的沟通、合作是必然要求,但现阶段在课程设置、教育理念等方面由于差距太大,开放与合作只能是阶段性、试探性或选择性,不宜全面开放和推进。”彭澎说。 彭澎建议,按“教育特区”方式来发展粤港澳教育合作,以求在体制机制方面实现大的突破。 人才方面,《规划纲要》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总体来看,较为强调国际人才、外籍人才的招揽。 《规划纲要》提出,支持珠三角九市借鉴港澳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经验和做法,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引进人才环境,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快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李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世界上最好的国家大多都是移民国家,同样一个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开放的态度,开放的人才观。 李铁认为,目前粤港澳湾区工业占比还特别大,尽管有好的研发创新条件,但是工业占比过大会影响整个城市的环境和产业布局,可能对于很多高学历的人才,不是最佳选择。 彭澎同样认为,既然要做世界一流湾区,要与三大国际湾区比较,就必然要在世界范围内招揽人才。对普通人才来讲,收入最重要,其次是生活便利;对高端人士而言,还要看营商环境、社会氛围、生态环境、国际交往条件。 《规划纲要》还提出,支持大湾区建立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立紧缺人才清单制度,定期发布紧缺人才需求,拓宽国际人才招揽渠道。完善外籍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畅通人才申请永久居留的市场化渠道,为外籍高层次人才在华工作、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