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創新教育”:減負之后的基礎教育轉型路徑 今春以來,隨著教育部等多部門聯合推出一系列讓中小學生減負的政策措施,減負之風再次吹進千萬個校園和家庭。減負會不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減負之后的教育該怎麼辦?相關話題再次成為學校和家長們議論的熱點。 從取消各類競賽成績與升學挂鉤,到取締校內老師校外講課亂象,這次減負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減輕課業負擔,長遠看來,將在更深層面引導人們從單純關注孩子分數的標准化教育逐步向關注孩子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全面發展的“創新教育”轉型。 注入創新時代的“造血細胞” 今年4月,在美國哈佛大學舉行的2018年中國大智匯(CTB)北美總決賽中,來自深圳中學幾名高二學生組成的Super Solar Energy(SSE)項目團隊,經過三輪高強度項目展示,完成了哈佛大學教授組成的評審團隊的答辯,最終在50支總決賽隊伍中脫穎而出,獲得創新團隊獎。 這只是近年來深圳中小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縮影。在深圳這座“創新之都”,基礎教育階段的創新教育正在讓孩子們成為創新人才重要的后備軍。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深圳實驗學校等一批中小學就陸續開展並高度重視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讓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在青少年的重要啟蒙期和關鍵成長期得到充分開發。 創新教育讓個人、城市和整個社會受益。龍崗區龍城小學學生邱文森發明的“擰水拖把”,至今有上百家工廠生產,日產量約25萬條﹔深圳科學高中創辦五年多來,已經獲得107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深圳創新教育的軌跡,昭示著創新教育的必然性與可行性。千千萬萬個“小發明家”的成長,關系著城市乃至整個國家“造血細胞”的充足和活力。 “無論是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蝶變’,還是從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升級’,進入新時代,創新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強大的新動能。”深圳市政協委員、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葉文梓表示,“開展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已經成為民族和時代的需要。” 攻堅克難打開轉型的“突破口” 創新教育帶來的從培養目標到教學內容、評價方式、資源配置、管理體制、教育文化的整體性變革,將讓每一個孩子擁有因材施教、挖掘興趣、發揮天賦、實現夢想的可能。 “談創新教育,要深刻理解它的現實基礎和急迫性,實事求是地說,當前創新人才的培養是我們現有基礎教育的短板。”葉文梓認為,過去幾十年我國成為制造業大國,與教育發展中形成的強大的標准化人才培養能力分不開。當前我國處於向創新發展轉型的關鍵期,隻有教育具備強大的創新人才培養能力,才能激發中國的人力資源走向高處,為中國夢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教育支撐和人才支撐。 葉文梓表示,知識經濟時代對創新的定義已經有了很大不同。如今創新人才培養絕不僅僅是培養大師,更重要的是發現、培養、實現每個人的創新天賦。充分發揮教師和學校探索創新的作用,將重心放到學校、教師和孩子們身上,能夠極大激發創新熱情。據了解,目前深圳已經設立了中小學生探究性小課題,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走出校園,理解、參與、學會創新,通過立項的小課題項目組將獲得1.5萬元至2萬元的資金支持。 “我國教育全面推行創新教育,攻堅克難在所難免,要用歷史的胸懷逐步、扎實地推進。”葉文梓說。(本報記者 嚴聖禾 黨文婷) (責編:郝孟佳、吳亞雄)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