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我在人民大会堂聆听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开发,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劳务输出、教育和健康扶贫”“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听至此处,我感慨万分。任全国政协委员近10年,关注话题很多,但有一个主题始终牵动着我的心:教育精准扶贫。有记者朋友问我,作为一名资深法律工作者,为何如此关注教育问题,尤其是教育精准扶贫?其实,这与我的经历密不可分。 我的故乡地处重庆奉节山区,当年我能走出大山,是教育给了我前行的力量。和很多同龄人一样,我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和恢复高考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毕业后,我在银行系统工作多年,1992年辞职下海,成为一名执业律师。4年后,我在家乡小学设立“同达奖学金”,资助那些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孩子。我希望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孩子们,要始终相信教育的力量,做一个有理想的人,并把这种积极的力量传递给他人。 教育扶贫是长效扶贫之策。教育精准扶贫,就是要锁定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孩子们的教育需求,把工作做细做实。上世纪90年代,贫困地区学校硬件设施普遍较差,中小学校舍破旧,甚至缺少桌椅,教育教学设备严重短缺。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并向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学校硬件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这是我实地走访多地时所亲见。 但在软件上,师资力量依旧薄弱。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办学差距”。而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是师资,这也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重点难点所在。 近年来,我参与组织了“播种者”“行走中国”教育公益项目。“播种者”项目主要是组织小留学生到贫困山区支教,重点教授山区孩子们英语口语。优秀英语教师的匮乏让山区孩子们的英语尤其是口语普遍较差。小留学生们可以利用自己的长项,给山区孩子提供直接有效的帮助。在“行走中国”项目中,为了帮助孩子们开阔眼界,我们组织山区的中小学生到北京参观学习,让他们得以看到大山外面的世界。 从事教育公益事业二十余年,我越来越被这项传递梦想的事业所吸引。2017年,我给自己定的小目标是,抽出时间参加“美丽中国”教育公益活动,多去基层访校,去山里看望孩子们,多和志愿者们接触。另外,我也希望“播种者”项目,包括夏令营计划和支教计划,在新的一年能做得更好更大,让更多孩子受益。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使更多孩子成就梦想、更多家庭实现希望”。 教育精准扶贫是一项大工程,绝非朝夕之功。与此同时,当下中小学校舍建设、校园安全问题,尤其是教室空气质量问题亟待解决。我国不少地区长期受到空气污染问题困扰,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除了教育条件的改善,未来我希望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和城市孩子都能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本报记者杨国营采访整理) 《中国教育报》2017年03月07日第2版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