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id:0 ●本报记者李少凤 都说“棍棒底下出状元、出孝子”。是否要做“虎妈狼爸”,家长们犯了难。关于家庭教育,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到底哪样好?“‘狼爸’打孩子是教育的艺术吗?”“‘虎妈’的教育理念有没有合理性?”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要求广大家长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要求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不做“虎妈”“狼爸”。看似松散宽泛的家庭教育,有了政府指导意见和“国标”。一段时间内,众说纷纭。 家长:惩罚式的家庭教育不可取 @烨烨妈妈如果孩子是狼,我就是狼,孩子是虎我便是虎。如果养的是羊,那就温婉点! @杰杰爸爸打不打只是教育手段,好还是不好不能一概而论。我认为家庭氛围、父母的综合素质、孩子的性情这三者应该是决定采取何种教育手段的主要因素。三个因素差不多的,不同的家庭可能有不同的教育手段,即使相同的教育手段在不同的家庭可能有不同的效果。要辩证地看因果关系,断章取义讨论打不打没有意义。 @卜志敏“虎妈”、“狼爸”惩罚式的家庭教育方式,给孩子的身体和心灵施加各种形态的惩罚,会使孩子缺乏判别是非的能力,缺少反抗与抵制的意识,影响孩子的规律性成长,导致孩子思想逆反,行为逆常。从个性与行为塑造而言,子女的成长需要的是更真切的关爱和更细柔的呵护,培育起他们所应享有的基本尊严与独立人格,而棍棒之下的超负荷承载,于其成长、于其健康并无一利可言。 @刀背舞者“棍棒教育”由来已久,深入人心,概因在很多人眼里,棍棒教育不仅解气,还见效快。在父母“特权”之下,孩子只有无条件接受的份。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行为定势——不听话就打。说到底,这是教育懒人的做法。教育是一门科学,强迫、暴力结不出健康的生命体之花。即便孩子将来成才,心里终究会有阴影,甚至代际相传。 @晓丹“虎妈”、“狼爸”的背后折射的是一种沉重的爱。这种爱是“恨铁不成钢”的爱。而过去农村流传的传统“棍棒教育法”与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显然“虎妈”、“狼爸”的教育理念不适合现在的社会。 @筱米“响鼓不用重锤”。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应该有所分工,不能同时温婉,也不可同时强硬,最好是一人唱红脸,一人扮黑脸,孩子在体会到长辈威严的同时也保有被呵护的感动。有虎狼性的坚毅品格是必须的,但这和动手打孩子划不上等号。 专家:教育孩子,温情和规则同在 “软硬兼施”、“赏罚分明”、“因材施教”……这些是许多家长的共同心声,在大多数家长看来,“狼爸”“虎妈”的角色不该常有,但这种严厉的手段又貌似不可或缺。该如何把握度,记者就此采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梅州市中医院心理咨询师吴嘉瑜。 在吴嘉瑜看来,“虎爸狼妈”多以暴力解决问题。那么在这种理解上,他提出以下的几个观点:首先秩序是必不可少的。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来说,家长提供秩序与约束是必不可少也不可避免的。正所谓“生而为兽,学而为人”,孩子出生后是不懂得任何的社会规范,需要在家长的不断纠正、约束和教导中才能慢慢习得。如果家长不能够很好去约束孩子(如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管不服孩子,或父母性格软弱无法制约孩子),那么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将很难发展,自然在未来的日子里会变得更加“无视纪律”,甚至可能做出“社会所不允许的事情”来。再者,温情必须与规则同在。心理学中强调父母要有两个职责:提供权威与制约和提供温暖与滋养。如果只有滋养而没有制约,那么将变成破坏性的溺爱;如果只有制约而没有滋养,那么就变成了冷漠,孩子感受不到爱和关怀,于是乎更加渴求、更加挣扎。建议把两种角色分开在两个人身上进行,千万不要幻想母亲一个人既要很好关爱孩子,又能很好管教孩子,这并不切合儿童心理实际的。 吴嘉瑜建议,要多听听孩子怎么说。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是有背后原因的,而不是一看到孩子捣乱了就开打。家长要学会“听懂”孩子“行为背后的语言”,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这个是问题的源头,如果不能找到源头,从根本上去解决,那么所有的措施都无法真正奏效,所谓的打骂只能是“暂时镇压”而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利。 吴嘉瑜介绍,他在临床上看到比较多的是,孩子成了父母的出气筒。父母将自己无法排解的情绪嫁祸到了孩子的身上。很多的时候是父母“无法忍受”,并非孩子“做得不对”。他认为,一名心智成熟的家长应努力做到,有问题不忙着责怪孩子,而是先从自己的家庭寻找原因。 [责任编辑:yfs001]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