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儿童教育、女子教育、师范教育 应循序渐进,不可先后倒置;应培养和引导学生理解力,不应过分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应教之有方,对学习安排要有张有弛;应循循善诱,不应乱用体罚。他强调趣味教育,强调培养及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他建议应从编辑蒙学书籍人手对儿童教育进行改革,主张把蒙学教材分为识字书、文法书、歌诀书、问答书、说部书、门径书、名物书几类。识字书,将二千个常用字按照汉字的特点分为形、声、义三类,使儿童尽快识得常用字;文法书,注重语言与文字的结合,教授儿童联字成句、联句成篇的方法;歌诀书,将当前各种知识学问,选择其切要者,编成韵语,教与学生;问答书,配合歌诀书,歌诀助记忆,问答引导学生理解,将记忆和理解相结合;说部书,注重语言与文字合一,专用俚语,广著群书,内容包括圣经史事等;门径书,讲入门方法之类的工具书;名物书,即字典、辞海。 他吸收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根据年龄与身心发展的关系理论拟订了教学程序表(学校制度)。按学生年龄,根据各年龄段学生在身体、知、情、意、自观力(自我意识)等方面的特点,他将学程分为四个时期:5岁以下为“幼儿期——家庭教育与幼稚园期”,6—13岁为“儿童期——小学校期”,l4—21岁为“少年期——中学校期”,22—25岁为“成人期——大学校期”。 (二)论女子教育 重视女子教育也是梁启超维新教育思想的重要特点。他从“男女平权”的立场出发,积极提倡兴办女学。l896年他在《时务报》上发表《论女学》一文,阐发了发展女子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女子教育的落后是导致中国贫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说,“女学愈盛,国家愈强”,这是已经被证明了的世界公理。另外,他考虑到女子自身具有心细、耐心、喜静等特点,与男子相比,各有所长,中国应充分利用女性这一巨大的人力资源。因此,他极力主张废缠足,提倡妇女解放。 1898年,梁启超在上海积极参与了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学——经正女学的筹办,并写下了《倡设女学堂启》,并附《女学堂试办略章》。在文中他首先论述了兴办女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明确规定了女学堂的办学宗旨、教育内容和方法等。如女学的办学宗旨为:“欲复三代妇学宏观,为大开民智张本;必使妇人各得其自有之权,然后风气可开,名实相副。”创办女学堂的目的就是“开民智”,提高妇女文化教育水平,使妇女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各种权利。教育内容,“中文西文各半;皆先识字,次文法,次读各门学问启蒙粗浅之书,次读史志艺术治法性理之书”。为了适应社会需要,他将专门课程分为三科:一是算学,二是医学,三是法学,学生每人任选一科,惟习医学、法学者,亦必须通晓粗浅算理。另外,还设师范科,专讲求教育童蒙之法,学成之后可分任其职。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较早提倡女学的教育家,他关于女子教育的主张,反映了他男女平等、提倡妇女解放的思想,是极为可贵的。 (三)论师范教育 梁启超亦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较早提出开展师范教育的教育家。l896年,他在《论师范》一文中专门论述了师范教育的问题。文章对学堂教师的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由于教师的来源和出身不同,旧式学堂主要是以科举出身的学究们为师,他们既不通六艺、不读四史,更不了解西学,让这些人做教习,“是欲开民智而适以愚之,欲使民强而适以弱之也”。而新式学堂主要是聘请外国教习,导致师生之间语言不通、骋金昂贵等弊端。因此应建中、西学兼习的新式学堂,要慎重选择教师。而选择优秀教师的根本办法就是设立师范学校,办好新式学堂的关键是解决师资的问题。 他从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教育发展中认识到了师范教育的重要性,有“师范学堂不立,教习非人”之感慨,因此他竭力提倡师范教育,把师范教育当作“群学之基”,强调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证。基于此,他力倡师范教育,在设计教育体制的时候,增加了师范教育。他主张参照日本并结合中国的国情设置师范学堂和安排课程。他建议:应在办理大学堂之前,自京师以及省府州县,同时设立小学和师范学堂,由师范学堂的学生担任小学堂的教习。三年之后,聚集那些可以为教习的人选进行“大试”,“择其优异者为大学堂总教习,其稍次者为分教习,或小学堂教习”。师范学堂的课程应包括“六经”大义、历朝掌故、文字源流、列国情状、格致之门、诸国文字,“以深知其意,能以授人为主义”。 梁启超积极提倡师范教育,后来致力于师范教育,培养出了一大批符合维新要求和新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师,为中国现代师范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