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网 帮助中心

国际新闻网

欢迎访问: 国际新闻网

热门关键词: 朱桂华  廖松杰寒  暴力    郭建德

二、教育中的儿童观

来源:国际新闻网 作者: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2015-10-26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它是教育的依据,教育者所持有的儿童观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儿童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具体教育行为等,继而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更协调、更理想地发展,或者能否避免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某些不足或遗憾。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西方儿童观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古典时期的小大人说、中世纪的原罪说、现代儿童观[以卢梭(J.J?Rousseau,1712—1778)、杜威(J.Dewey,1859—1952)等为代表]及当代的儿童宗教观[以蒙台梭利(M?Montessori,1870—1952)、皮亚杰等为代表]。小大人说把儿童看成是缩小的成人,是成人的预备;中世纪的原罪说源于把人看成是生而有罪的,故儿童自然是有罪的,是需要加以鞭笞和惩戒的。卢梭时代发现了儿童的价值,认为儿童是独立意义上的人,提倡一种“儿童中心”的儿童观,使对儿童的尊重和教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乃至当代,在蒙台梭利、皮亚杰、马修斯(G.B.Mathews)等人的推动下,儿童几乎成为一种宗教。他们呼吁“以儿童为师”、“向儿童学习”,把对儿童的崇拜推向极至。

 

(一)卢梭的儿童观

 

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开创了西方现代儿童观的发展道路。他极力反对束缚儿童自由、扼杀儿童天性,认为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有儿童的地位。卢梭强调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来代替他们的,或强加于他们,那是最愚蠢的做法。可见,他极力推崇儿童的天性和尊重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卢梭主张:“先让他们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表现出来,不要对它有任何束缚,以便在他们还不知道装佯的年岁时,辨别他们哪些欲望是直接由自然产生的,哪些是由心想出来的。”这样,在清楚地了解儿童真实情况后,才能更好地顺其天性培养他。同时,对于天性中的消极方面,卢梭认为要趁他们性情柔和易导的时候来消除,“除了在他一生当中危害最轻的时候就抛掉它们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就体现了他的这种主张。

 

他借性善论而力倡解放人性和革新教育,痛斥旧教育戕害天性,使人成为文明的牺牲品,提倡顺其天性的自然教育。一方面,他认为人的天性发展是有秩序的,教育必须适应不同时期儿童的发育水平。他曾根据儿童的发育把未成年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并根据其发育水平而安排了教育重点,如婴儿期,0~2岁,教育以身体养护和锻炼为主;儿童期,3~12岁,教育重点以感觉教育为主,不宜进行理性教育;青春期,13~15岁,理性和知识教育时期;青年期,16~20岁,此时期以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和性教育为主。另一方面,他认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特点,“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正因为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因而教育“必须按他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卢梭的儿童观及自然教育思想对后来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受其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

 

(二)杜威的儿童观

 

20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是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他提出了新的儿童观,为西方现代儿童观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杜威认为儿童是具有独特生理和心理结构的人,儿童的能力、兴趣和习惯都建立在他原始本能的基础上,儿童的心理活动就是他的本能发展的过程。如果没有促使儿童本能发展的潜在可能性,那么,儿童就不可能生长和发展。人的本能冲动是潜藏在儿童身体内部的一种生来就有的能力。它“最初是自发的,而且是没有一定形式的;它是一种潜能,一种发展的能力。……它是一种独创的和创造性的东西;是在创造别种东西的过程中形成起来的东西”。“它是天然生来、不学而能的种种趋向、种种冲动。”这些本能冲动就是儿童发展和教育的最根本的基础。在教育上,他倡导“儿童中心论”,宣扬以“儿童中心”取代“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认为教师应该是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启发者和诱导者,应彻底改变当时压制儿童自由和窒息儿童发展的传统教育。

 

(三)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大力提倡新的儿童观的同时,又把它应用于教育实践,推动了西方现代儿童观的发展。她认为“童年构成了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儿童时期是人一生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独立的不断发展着的完整个体,他们有与生俱来的“内在潜力”。儿童身上这一自然发展的神奇力量,促使他们不断发展,使他们的生命如一幅潜能不断彰显和展开的画卷,其丰富性是未可限量的。儿童在出生之前已经孕育了一种“心理胚胎”,也就是一幅心理发展的蓝图,它的发展必须依靠吸收其周围环境中的营养,犹如一颗种子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及在充分的水分、肥料灌溉下破土、发芽、生长一样。因而,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和泥,他们是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我们需要设置一种适合儿童内在需要和兴趣的,能够诱发儿童自发学习、自动作业的环境,使他们的天赋能力在适宜环境中得到发展和表现。

 

此外,蒙台梭利也强调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并对其教育价值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同时,她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给予了说明。

 

之后,儿童被推崇至极。人们认为儿童是智者、圣人。儿童具有荒诞不经的奇思妙想、酒神逻辑的诗性精神、天真无邪的哲学发问、狂放不羁的超印象绘画才能。如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成人之父”,马修斯、科尔伯格大大惊异地称赞“儿童简直就是哲学家”。成人从儿童思维、活动、话语等中寻求灵感,人们对儿童顶礼膜拜,儿童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宗教,成了一则诱人的神话。

 

总之,吸取各派的观点,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尤为重要。儿童是人,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儿童有他们的尊严、秘密,有他们感知世界、思索世界的方式,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独特的看法、想法和情感。儿童有许多与生俱来的天性特点,一切外界与教育应与之协调,符合他们的发展倾向。儿童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未完成性,一方面,对儿童的关注和教育更多是需要理解、需要发现,而不是简单地强加或命令,不是成人、教育者的一意孤行的塑造。另一方面,教育也不是放任自流,要自始至终扶正儿童的向上发展。这需要我们树立合理的儿童观,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独特性和完整性,将儿童的天性与教养、成熟与学习多种因素结合起来,维护和引发儿童内在的先天素质与自然的发展,并提供适宜的环境,使其健康成长。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国际新闻网

邮箱:tomrs@qq.com
联系电话:00852-97962611
地址:香港特别行政区湾仔区轩尼诗道269-273号光华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