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少年儿童获得比较完整的健康观念,建立促进健康的行为,享有健康并为终身享有健康奠定基础。
一、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一)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人们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是当前解决所有卫生问题、推行疾病预防方法和健康风险因素控制措施的基础策略。
少年儿童的健康教育是以中小学生为教育对象,以健康为中心的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完整的健康观念,建立促进健康的行为,享有健康并为终身享有健康奠定基础。它主要是通过课内外的各种教育、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的各种有益于自身、社会和全民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提高卫生保健知识水平,自觉地改造及保护环境,能动地与危害身心健康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作斗争,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少年儿童某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尽可能避免意外伤亡事故,增强体质,促进身心正常发育,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础的教育过程。中外专家一致认为:学校是促进国家健康水平的重要资源;在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时机最佳、效果最好。它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移风易俗、振奋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一词早在20世纪20年代已见于公共卫生文献,近些年来受到广泛重视。有关健康促进的含义,随着健康促进的迅速发展而不断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给健康促进作出如下定义:“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他们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教育学家劳伦斯·格林指出:“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环境支持的综合体。”其中环境包括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和自然的环境;而支持则指政策、立法、财政、组织、社会开发等各个系统。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发表《健康新视野》重要文献,指出“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健康促进的基本内涵包含了个人和群体行为改变,以及政府行为(社会环境)改变两个方面,并重视发挥个人、家庭、社会的健康潜能。
健康促进主要涉及五个活动领域,包括:(1)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明确要求非卫生部门建立和实行健康促进政策,其目的就是要使人们更容易作出更有利于健康的抉择;(2)创造健康支持环境,为人们创造安全的、满意的和愉快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系统地评估快速变化的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以保证社会和自然环境有利于健康的发展;(3)增强社区的能力,提高社区人民生活质量,充分发动社区力量,积极有效地参与卫生保健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挖掘社区资源,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健康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4)发展个人技能,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健康和环境,不断地从生活中学习健康知识,有准备地应付人生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并很好地应付慢性病和外伤;(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个人、社会团体、卫生专业人员、卫生部门、工商机构和政府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有利于健康的卫生保健系统,调整卫生服务类型与方向,将健康促进和预防作为提供卫生服务模式的组成部分,让最广大的人群受益。由此可见,健康促进是一个综合的教育,是调动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广泛力量,改善人群健康的活动过程,它不仅包括一些旨在直接增强个体和群体知识技能的健康教育活动,更包括那些直接改变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的活动,以减少它们对个体和大众健康的不利影响。
(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
由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基本概念看,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先导,健康促进是实现健康教育目标的必要手段。健康促进不以健康教育为先导,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健康教育不向健康促进发展,其作用就会受到极大限制。二者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与健康教育相比,健康促进融健康教育、行政措施、环境支持于一体。前者注重调动社会力量,后者则着重于个人与社会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因而健康促进不仅涵盖了健康教育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的内容,同时,还强调行为改变所需的组织支持、政策支持、经济支持等环境改变的各项策略,它比健康教育领域更为宽广,是新的公共卫生方法的精髓,充分表明健康促进不仅是卫生部门的事业,更是要求全社会参与和多部门合作的系统的社会工程。
(四)我国少年儿童健康教育的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健康教育自身发展并与健康促进结合日益紧密的趋势,于1992年首先在欧洲推行“健康促进学校”活动,动员社区、家庭和学校一起共同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积极的经验和结构,以促进和保护学生的健康。1995年将这一活动扩展到西太平洋地区,从而把学校健康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1995年以来,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下,我国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陆续尝试此项活动并逐步推广至全国。目前,这些学校在控制吸烟、心理健康、改善环境、减少意外伤害事故和学生健康知信行等方面取得明显成绩。2004年5月在海口市召开的全国健康促进学校经验交流会上显示,健康促进学校推行完整的健康理念,促使学生在校内外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在身体、心理、人格和社会行为等方面更加成熟健康。目前,我国已有500所大、中、小学校可以达到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提供适宜的健康服务,有安全和健康的学校环境,最大限度地促进、保障学生和社区成员的健康,成为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健康促进学校。
二、少年儿童健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少年儿童的健康教育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的少年儿童是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少年儿童的大脑皮层功能活动的特点是可塑性大,模仿力强,容易在建立巩固的动力性定型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这个特殊阶段,通过各种健康教育手段,使少年儿童获得初步的健康知识,培养健康的意识,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使少年儿童成为全面发展的健康一代。第二,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是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其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社会条件,在学校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健康教育活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主要的环境是学校与家庭,其中,学校是接受系统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故可以结合基础教育普及卫生保健知识,提高少年儿童对卫生保健工作的认识和积极性。正是由于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少年儿童的健康教育在整个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少年儿童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少年儿童健康教育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的要求,历史的必然。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特别是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新飞跃和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对提高少年儿童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现代人应具有强健的、协调发展的身体,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高效率工作及社会关系复杂化和竞争的需要,如宇宙航行、海洋工程、勘探工程等,则对人的身体素质要求更高。
我国学校的教育方针是:“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也是我国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在学校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与德、智、体三方面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学校的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通过健康教育,使少年儿童懂得卫生保健科学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乐于遵守和维护公共卫生的道德品质,这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具有重要意义。可见,健康教育也是德育的重要方面。
健全、发育良好的大脑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少年儿童大脑的发育和智能的发展,不仅与良好营养和经常性思维运动有关,而且与教育形式、方法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对少年儿童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少年儿童的卫生意识,加强自我保健,从而促进大脑的正常发育和智能发展。同时,通过心理卫生方面的教育,可使少年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特性,获得正确的思维方法,为少年儿童智能的形成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在学校体育和课外体育锻炼中,结合进行有关运动安全和体育卫生知识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少年儿童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在体育锻炼中运用正确的锻炼方法,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少年儿童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二)少年儿童健康教育是全民健康教育的基础
从国内外健康教育发展史中看到,健康教育都是先从少年儿童开始,然后才推广到社会。世界卫生组织在《阿拉木图宣言》中将健康教育列为初级卫生保健八项任务的首位。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经过学校教育的人口比例还会越来越高。因此,认真做好少年儿童的健康教育工作,是对全民进行基础保健教育的开端和根本保证。
(三)对少年儿童进行健康教育是对强国的重要投资
将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世界的强国,需要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努力。现在的少年儿童正是明天参加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而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状态则是他们发挥才智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医学研究证明,少年儿童时期的健康状况如何,对人一生的健康状况有直接的影响。少年儿童时期接受能力比较强,是形成各种行为模式的时期,这种行为模式一经建立,就不容易改变,将会影响终生。所以,在少年儿童时期施以良好的健康指导和培育,提高他们对健康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能有效地促进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既有利于他们在学校期间健康成长,使之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也有利于为新一代公民的身心健康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健康教育是促进少年儿童整体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整体性发展是指把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看成一个整体,并使他们在教育中逐渐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少年儿童整体性发展包含社会因素、情感因素和基本身体方面的因素。在其生命运动、思维活动和创造力等方面的成长过程中,不仅要有书本知识、语言和文字方面的学习,还应有自我保健、人际关系、对付应激等内容的学习。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加少年儿童的综合效应。它不但能提高他们的卫生保健知识水平,改变不利于健康的态度和行为,而且可以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他们的智力,提高交往能力,不断完善人格。因此,健康教育是促进少年儿童身心整体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健康教育可增进少年儿童的体质和健康,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的关键时刻,其体质和健康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可目前在社会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有部分少年儿童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却反而下降了,究其原因虽多,但以下两个方面是无疑的:一是一些学校经常占用体育课和课余活动锻炼的时间,使少年儿童身体活动减少,以致体质和健康水平下降;二是学校的健康教育没有抓好,学生缺乏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使常见病发病率提高,从而影响体质和健康。少年儿童健康教育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将传授卫生保健知识与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有机地结合起来,少年儿童在接受健康教育过程中,不仅能掌握更多的卫生保健知识,而且通过亲身的体验,用其已获得的卫生保健知识进行应答和指导行为,能有效控制常见病的发生,使少年儿童的出勤率提高,学习成绩也显著提高。这说明健康教育对增进少年儿童的体质和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健康教育有利于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中小学时期,他们不仅身体发生巨大变化,而且神经系统功能也产生巨大的飞跃。他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依靠社会生活汲取人类文化营养,学习社会规范,以适应社会需要。健康教育包括传授生理、心理的卫生知识,对少年儿童进行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使他们在这些有计划、有目的教育活动中,丰富有关的知识,开阔眼界,扩大交往范围,使心理活动的适应能力得到提高。
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少年儿童人格的完善。少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大脑功能尚未发育成熟,人格发展初步形成,但可塑性很大。健康教育是以良好行为习惯和个体自我保健能力培养作为重点,要求少年儿童做到讲卫生、守秩序,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习惯,树立自信心,从而使少年儿童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维护公共卫生秩序的道德观念。可见,这个阶段对他们加强健康教育,对促进他们人格的完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代的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普及卫生科学知识,进行卫生保健宣传,还具有促进社会发展、改善环境和生活质量、增进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养成文明卫生行为的积极作用,例如,保持社会生态平衡,提高人们的卫生文明知识,养成健康行为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主要从健康教育水平上反映出来,包括在公共场所不吸烟,不随地吐痰,工作环境整齐清洁,生活环境的绿化、静化、美化,人民的卫生保健知识水平和身体健康水平高等方面。少年儿童健康教育是全民健康教育的重点和基础,它对文化、思想建设的积极作用必然影响到全社会。因此,学校健康教育也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少年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
少年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指在学校这一特殊的时空范围内,健康教育应达到的期望要求、结果和标准。它既是学校健康教育决策和管理的出发点,又是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应达到的结果。
(一)少年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
根据我国的教育法规和学校健康教育的有关规定、政策及学校的实际,我国现阶段小学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1.提高少年儿童卫生保健知识水平
健康教育主要通过课堂内外的教育方式向少年儿童传授卫生保健科学知识,其目的是将他们的行为引向正确的方向。很多少年儿童中某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的形成,往往是缺乏必要的卫生保健科学知识所致,如目前少年儿童近视发病率增加,与不注意用眼卫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在小学生一进入学校就及时地向他们传授关于近视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方法,加强视力监测工作,就可以控制近视发病率的增加并使其下降。
小学健康教育是从生理学和心理学及教育学出发,系统地阐述了卫生保健基础知识,介绍促进身体正常发育、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等的实际知识。因此,在健康教育教学中,应结合小学生实际存在的不良卫生习惯,有针对性地对小学生进行卫生保健科学知识教育。只有小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卫生保健科学知识,才能对人的生命活动的规律有所了解,才能懂得讲究卫生的道理并预防疾病。
2.促进少年儿童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3.促进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少年儿童时期正是由童年过渡到青少年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心理发展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他们在学习心理、认识过程、个性特征及性心理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为一个人的心理发育、品行奠定终生基础。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少年儿童心理发育的有关知识,如在《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学大纲的第八部分专门安排了心理卫生的内容。要根据少年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育水平,施以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及训练方法,培养少年儿童健康的心理状态、健全的性格和顽强的适应与改善环境的能力。
4.培养少年儿童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
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少年儿童产生和形成各种有益于自身、民族和社会的健康行为,抵制各种不健康的行为,增强自我保健的能力。
少年儿童时期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阶段,对以后人生的影响极其重要。少年儿童在这一时期中会遇到各种生理和心理问题,如果能够及早地、有针对性地给予卫生保健知识教育,传授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等,完全可以克服这些问题。通过学校的健康教育,使少年儿童懂得有关的卫生保健知识,形成健康意识和健身习惯,就能从维护自身健康的角度出发,积极地改变那些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另外,对于少年儿童自我保健能力的培养,除在课堂上的教育外,还应结合课外健康教育活动进行,使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保健能力,收到良好的效果。
5.预防为主,降低学校常见病的发病率
少年儿童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较快的时期,机体各系统的功能还不完善,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还比较差,往往由于不良的学习、生活条件及某些不利的影响因素,容易感染上一些常见的疾病。又由于有些常见疾病对正常生活与学习影响不太大,且症状较轻,易被人们忽略,直到症状加重时才被发现,这不仅对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影响极大,而且也耽搁了学习。因此,通过健康教育,要对少年儿童普及各类常见病和传染病预防及治疗的有关知识,并安排定期的监测,及早发现各类疾病,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同时,提高小学生对引起这些疾病病因的认识,各自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使疾病的发病率降低。
6.培养少年儿童正确的卫生观念和健康行为
卫生观念是指人们对卫生知识、卫生习惯、卫生保健措施等所持的态度、认识、信念等。少年儿童对待卫生的态度如何,是促使其将卫生保健知识经“内化”的作用,转化为行为和习惯的动力,是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前提。所谓卫生态度,就是指个人对卫生问题所采取的一种具有持久性而又有一致性的行为倾向,并能对个人的健康行为起到直接的干预作用。少年儿童对待卫生问题的正确观念,不是单靠少年儿童自己就能形成的,而是要通过系统的卫生科学知识教育和学习,以及周围人和环境的影响才逐步形成的。正确的卫生观念一旦形成,不仅对于少年儿童本人一生的健康,而且对社会都有很大益处。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小学学习时期这一有利时机,全面开展健康教育,使小学生掌握和运用一定的卫生科学知识,逐步形成正确的卫生观念。
(二)实现少年儿童健康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实现上述少年儿童健康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主要有健康教育课、实验课、课间保健操、身体检查、专题讲座、爱国卫生运动和宣传媒介等。这些途径各有不同的特点和所要达到的具体效果目标,要注意它们各自的独特作用,使之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实现健康教育的目标。
健康教育课是实现健康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它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所开设的一门课程,它是按学生年龄、年级编班,由专职教师根据统一规定的健康教育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内容和教学时数,按固定课程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在健康教育课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感染作用,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少年儿童学习和掌握系统的卫生保健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形成正确的卫生观念,培养少年儿童的健康意识和行为,以达到增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目的。所以,它是实现少年儿童健康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课间保健操、专题讲座、爱国卫生运动、宣传媒介和身体检查等,是实现少年儿童健康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它们对巩固和提高健康教育课所传授的卫生保健知识、技能,培养少年儿童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增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提高少年儿童自我保健能力和少年儿童学习与生活的质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足的是它们不能使少年儿童系统地获得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有的还受条件的限制,使之不能普遍、经常地进行。所以,它们只能辅助和配合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来进行,达到互补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健康教育课与课外各种健康教育活动缺一不可,并要密切配合,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共同实现少年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
(三)实现少年儿童健康教育目标的具体要求
《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中,对少年儿童健康教育的要求有两个方面:第一,使少年儿童掌握一定的卫生知识,认识个人卫生习惯、营养、体育锻炼、防病保健、环境卫生、心理卫生、安全措施等诸因素与个人健康的相互关系及影响作用,逐步自觉地形成对自己健康负责的卫生观念;第二,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正确了解自身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特别是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改变不良行为,建立健康行为,改善环境,促进身心健康发育。要实现这一目标,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少年儿童
学校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少年儿童,即要使全体少年儿童都享受卫生保健的权利,这是我国健康教育的性质和制度所规定的,也是学生是学校健康教育的主体所决定的。因此,必须积极动员和组织全体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使他们获得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对少数有生理缺陷或有某些疾病的少年儿童,要尽可能地安排他们进行适当的卫生保健和医疗矫正活动,帮助他们改善体质状况,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
2.以整体观点开展少年儿童健康教育工作
少年儿童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学校健康教育整体效益的获得。对少年儿童实施健康教育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上好健康教育课是实现学校健康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但仅靠每周一节健康教育课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积极开展课外各种健康教育活动,使课内外健康教育一体化,共同发挥更大的功效,以实现少年儿童健康教育目标。
少年儿童的健康教育还应与学校其他学科教育同步统一进行,如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是保证和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应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为获得健康教育的更好效益,应全面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教师一方面要向少年儿童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另一方面要对少年儿童进行科学锻炼身体的指导,进行健康、健身、安全教育,做到预防为主,使保健养护和身体锻炼结合起来;应建立少年儿童健康管理制度,定期对少年儿童进行体格检查,建立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卡片,并对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和分析研究,根据存在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用整体观点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还应包括合理安排少年儿童作息制度、改善营养和卫生条件等。
3.加强少年儿童健康教育的领导和科学管理
加强对少年儿童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是实现少年儿童健康教育目标的组织保证。要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卫生的组织管理结构,发挥学校各部门的积极作用。学校主管领导、体育室、卫生室、健康教辅人员等,要加强对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和检查,要认真贯彻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可行的规章制度和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的监测和评估要定期进行,使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4.提高学校健康教育师资和卫生人员的素质
健康教育教师和校卫生保健人员是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确保少年儿童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但目前我国学校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和卫生保健人员不但数量不足,质量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要适应学校健康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实现少年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首先必须大力加强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开设并办好高等师范院校的健康教育专业,加强在职健康教育教师和卫生保健人员的培训与进修,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其次,还应在高等师范院校中普及健康教育,开设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使每个小学教师具备一定的健康教育能力,以便他们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