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毅红全媒体记者方旭 一座座“磕头虫”不分昼夜工作,黑色石油从1000余米深的地下源源不断流出,历经40余载不息。官庄工区,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石油之城; 一座座新型绿色工厂鳞次栉比,废弃油品处理项目、油污分离处置项目、高端石化蜡生产线,彰显着新的化工产业集聚区蓬勃发展之势; 一条条笔直的马路,游人如织的城市中心花园,舒适宜人的养老、休闲中心,清澈见底的涧河绕城而过,使官庄工区正向休闲之都、养生之城阔步前进。 如果说一种资源可以崛起一座城市,那么,开放融合的思想,同样可以改变一座城市。官庄工区,在市委、市政府“南油北电、一体两翼”发展战略指引下,实现了石油之城的华丽转身,一座新兴化工之城、休闲养生之都正以蓬勃之势傲然崛起。 新理念新气象 开放带动百业兴 开放,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走向繁荣的必由之路。 自古以来以“军屯文化”为底蕴的官庄工区,汇集了天南海北的商贾名流,各种开放先进的思潮在这里碰撞、交融、萌芽。在自然资源上,官庄工区聚宝藏珍,主要矿产资源有原油、天然气和油页岩等,是河南省两大油气资源密集区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油气资源富集带之一。成立于1972年的全国500强特大企业河南油田坐落于此,经过40多年的发展,目前以油气开发、油品炼制为核心的石油化工产业规模逐步壮大。随着中心城区至官庄工区城际快速通道的建设,工区到中心城区距离缩短至29公里,距312国道、沪陕高速入口仅10公里,距南阳机场仅25公里,距宁西铁路白秋大型货运站仅有3公里,货运物流极为方便。 然而,随着国内石油历史性减产、国际油价持续下行,官庄工区这座曾“因油而兴”的城市被推到重要的抉择关口,如何发展、向何处发展成为官庄工区党工委和管委会考虑的头等大事。秉承“举重若轻、举轻若重”的理念,历经多次考察、认证,官庄工区党工委书记党建凯和管委会主任李冠淑审时度势地提出,用“油地一家亲、命运共同体”统领油区发展,以开放、包容的思想“做实独立工矿区,做强化工产业集聚区,做好油地一体化建设”。与此同时,官庄工区还提出,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健康养老产业,把官庄工区打造为绿色化工之城、休闲养老之都。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面对全国5万余家、全省6000余家化工企业,官庄工区利用“一封信、一个电话、一次拜访、一个短信”等富有人情味的方式招商引资,使工区短时间内迅速成长为全市唯一的省级化工产业集聚区。 (下转02版) 拔地而起的新兴化工企业本报记者王鸿洋摄 开放融合兴“油城” 本报评论员 因油而生,因油而兴,官庄工区是一座特殊的城市。举重若轻,举轻若重,官庄工区又是一座转型的城市。在推动发展高质量的大背景下,用开放的理念促进融合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官庄工区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用开放的理念巩固扩大优势。新时代的开放,是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新方式、更具影响、更有效益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更多的外来资金、技术装备,还要引入管理经验、优秀人才和优质产品。官庄工区面对全国5万余家、全省6000余家化工企业,努力扩大招商引资,做实独立工矿区,做好油地一体化建设,迅速成为全市唯一的省级化工产业集聚区。只有这样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以更磅礴的气势和更恢宏的力度应对变革大潮,才能与时代同步,实现联动发展、融合发展。 用科技创新的手段寻找新的增长点。工业越发展,产业越集群,城市越发展,区域越聚焦。官庄工区没有躺在“一油独大”的功劳簿上,反而以科技创新为手段,推动向化工产业之城的转变,成为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专业化工产业园区。对于资源富集地区来说,依托自身资源和独特优势,以科技创新开拓空间,抢抓机遇,补齐短板,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和层次,才能提升在区域发展大格局中的位势,实现接续发展、高效发展。 用融合的办法实现发展成果共享。官庄工区以“党建+”为引领,努力推进社区融合、民生融合,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健康养老产业,实现搭建平台、制度创新、长效机制的深度融合,成为央企与地方合作示范区。加快建设大城市组团,同样需要清醒坚定、乘势而上,通过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激发城市商业功能、经济活力和文化活力,为高质量建设具有较强吸纳集聚能力和重要影响力的大城市提供坚强支撑。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