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网 帮助中心

国际新闻网

欢迎访问: 国际新闻网

热门关键词: 朱桂华  廖松杰寒  暴力    郭建德

书评周刊·春季好书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3-30

书评周刊·春季好书

 
 
 

书评周刊·春季好书

 
 
 

书评周刊·春季好书

 
 
 

书评周刊·春季好书

 
 
 

书评周刊·春季好书

 
 
 

书评周刊·春季好书

 
 
 

  《丛中鸟:观鸟的社会史》

  作者:(英)斯蒂芬·莫斯

  译者:刘天天、王颖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年1月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中的第一句就是对鸟的描写,这印证着人类与鸟类相处的漫长历史。近年来,作为一种爱好和户外休闲运动的观鸟,在中国得到显著发展,自称为“鸟人”的观鸟爱好者们,手持望远镜或单反相机加超长焦镜头,行走在公园与郊外,静静聆听鸟鸣,寻找鸟儿停留的枝杈,记录下自己见到的鸟种。《丛中鸟:观鸟的社会史》一书的作者,是资深观鸟者、BBC自然频道鸟类节目制片人斯蒂芬·莫斯,他以大西洋两岸观鸟活动的发展为对象,通过故事再现了观鸟如何由一种个人消遣发展为有组织的群体活动,并最终成为产值达几十亿美元的特殊产业。

  从这本书中,我们会知道,单纯以获得乐趣为目的的看鸟是很新颖的现象,只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塞尔伯恩博物志》的作者、18世纪英国博物学家吉尔伯特·怀特,被认为是第一位以获得乐趣为目的的“观鸟者”。当现代人开始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对“爱好”越来越重视,怀特的传统就得到追认和延续。书中还记录了观鸟与战争、观鸟与全球化、观鸟与商业、观鸟与性别的诸多故事,通过斯蒂芬·莫斯的写作,我们从“观鸟”这样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小题目中,同样能看到社会历史各方面的发展、变迁乃至冲突。(李妍)

  《全球森林:树能拯救我们的40种方式》

  作者:(爱尔兰)黛安娜·贝雷斯福德-克勒格尔

  译者:李盎然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8年12月

  这是一本很奇妙的书,第一眼看书名中的“全球森林”,也许会误以为内容将是以宏阔的视角条分缕析地论述森林对人类的重要性,但翻开书读前言,却发现是作者本人对爱尔兰田野和森林的温柔回忆。而整本书的内容,是四十篇短小的自然散文,主题和由头各不一样,有时是爱尔兰传说中的神秘植物,有时是森林中的物种多样性,有时是住在林畔的农妇的早晨,还有时是哺乳动物们会选择的天然药物……有虚有实,或大或小,都与森林相关,却并不以理性逻辑的方式编排,更像一首首关于森林的散文诗。

  但这40篇文字又不是简单的记叙与抒情,现代科学所发现的植物内部的生命运作形式,森林里各种生命体之间在生物化学层面的关联,都被作者以自然而然的姿态嵌入在散文式的写作中。一篇篇看似散漫的文章,编织成一幅完整的轻纱,所共同述说的,是“森林之间,我们的生命之间,以及森林和我们的生命之间”的令人们好奇又难以明确的联结,以及森林被砍伐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甚至在最后,作者还表露了对未来的一种野心和信念,相信孩子们将求索“所有生命的尊严”。相比于分析和论述,这本书讲述自然的方式因其有情而动人。(李妍)

  《疫苗的史诗:从天花之猖到疫苗之殇》

  作者:(法)让-弗朗索瓦·萨吕佐

  译者:宋碧珺

  版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年1月

  关于疫苗的新闻一次次牵动着人心,小儿接种的疫苗是否足够安全,人类乳头瘤病毒疫苗何时可以接种,全都是关乎广大人群的健康大问题。但是,相比于接种疫苗的普遍性,我们对疫苗的了解有多少?绝大多数人可能都近乎一无所知。出自病毒学专家、世卫组织顾问让-弗朗索瓦·萨吕佐的《疫苗的史诗》是一本恰逢其时的科学史读物,可以帮我们回溯疫苗研制和普及的历史,更充分地认识关于疫苗的种种问题。

  想到150年前,“疫苗之父”爱德华·詹纳还在以“从手臂到手臂”的人际传递方式接种疫苗,我们不得不感慨,在20世纪前后,疫苗的发展确实称得上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在这本书中可以了解疫苗研制过程中的种种细节,感受到激荡人心的历史:从动物供体的寻求和实验,到狂犬疫苗、黄热疫苗、流感疫苗的逐个研发,再到天花的成功消除;但同时,萨吕佐也没有回避有关疫苗的纷纷扰扰:疫苗与那些原因未明的疾病之间有关联吗?疫苗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如何弥补?制药界的几大巨头如何影响着疫苗的研发和生产?艾滋病疫苗何时可能研制成功?如作者本人所言,本书是“一名科学家对于疫苗产业及制药界的朴实无华的描绘”。(李妍)

  《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

  作者:胡冰霜

  版本:乐府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年3月

  与近几年接连出版的一批医学纪实、医学科普类读物不同,这本出自精神科医生、全科医生胡冰霜之手的《与病对话》,是一部个人色彩浓郁的医学散文。1958年出生的胡冰霜,从医四十年,在书中的一篇篇文字里,她记下了几十年行医路中那些难忘的病例和故事,有治愈,有艰难,也有迷惘。胡冰霜说她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眼界能稍高于具体的器官和系统”,于是,她总能看到疾病背后的活生生的人,“与病对话”,也是与人对话,与自己对话。

  从精神医学到预防医学,再到全科医学,在行医方向的变动之下,胡冰霜内心的轨迹一直是“朝向更广阔、更本质的思路”,她对西方医学的态度曾有如信仰,之后却又有怀疑和迷茫,她将其描述为三起三落,在怀疑中还是选择相信。生命的复杂与偶然,医学的有限与无止境,都刺激着她的思考,让她对个体康复力和生命力景仰不已,分外赞叹。在这本书中,找不到治病的药方,养生的妙门,甚至也读不到多少医学常识的科普,它展现出一个医者对“智慧、灵活、通达、唯美甚至诗意”的行医风格的追求。这些文字与其说是关于医学,不如说是关乎人类生命的永恒问题。

  (李妍)

  《购物凶猛:20世纪中国消费史》

  作者:孙骁骥

  版本:东方出版社 2019年2月

  如何理解20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既可以从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宏观角度去叙述,也可以从生活、购物和消费等微观视角来完成。从古老的帝国走向现代的社会,繁复纷乱的历史背后,往往有着鲜活具体的社会群像,个体生活方式的改变往往与商业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当然也就与中国人日常的购物观念和消费市场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观念是如何一步步嬗变到今天的模样呢?作为购物的消费行为,是如何与中国本土的进程和全球语境的发展进行互动的呢?

  孙骁骥的叙述并不像常见的财经作家那样着重于政策的分析和数据的统计,而是将目光投放在个体生活的购物行为上,去理解我们今日的生活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的。在这本购物观念的20世纪消费史通俗著作中,孙骁骥以编年史的叙述方式,重新观看中国人是以何种方式踏入现代社会大门,他梳理了近百年来消费主义在中国的流变和消费者的集体身份的群像。此书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商业文明,重述中国社会形态的发展历程;通过商业文化的变迁和消费情绪的嬗变,编织了20世纪中国人的生活画卷。(萧轶)

  《皮肤的秘密》

  作者:(德)耶尔·阿德勒

  绘者:(德)卡提雅·史匹哲

  译者:刘立

  版本:东方出版社 2019年2月

  皮肤是我们身体上最大的器官,它的展开面积约达两平方米,包裹着我们身体的一切内在。但对于这个我们身上最大的器官,我们却缺乏系统性的知识——最多,只读过一些护肤指南,至于为什么这么护肤,效果到底有多少,我们很难说出个所以然。这本《皮肤的秘密》正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关于皮肤的一切。

  作者耶尔·阿德勒主修医学,是皮肤与性病领域的权威专家。她在书中,将皮肤的表皮、真皮与皮下组织比喻成一幢三层建筑,只不过,它们不向高处耸立,而是如同地下车库,向地底延伸。这三层地下建筑共同守卫着我们的身体,成为最坚实的屏障,而日常生活中,总免不了各种各样的干扰因素。从日晒到饮食,再从身体护理到医美注射,因为我们的疏忽大意或过度保养,这些举动都可能成为损伤皮肤的元凶。而在本书最后,阿德勒也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药方”。保养皮肤的前提,是要信任它的自我修复能力,相信它能保护好自己,要是真心想对皮肤好,就不要为它做得太多。而常常被我们忽视的一项护肤秘诀,还包括要给予皮肤足够的爱抚,如此能够促进催产素的分泌,促进身心愉悦。

  阅读本书如同进行了一场皮肤旅行,我们得到的不只是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这是本书区别于一般“护肤指南”的可贵之处。(张婷)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书评周刊·春季好书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采集侠

邮箱:tomrs@qq.com
联系电话:00852-97962611
地址:香港特别行政区湾仔区轩尼诗道269-273号光华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