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主流平台变革生产方式 中国互联网纪录片进入“井喷”模式 | 大 打印
导读: 新华社北京4月17日专电题:成为主流平台变革生产方式 中国互联网纪录片进入“井喷”模式 ”张同道说,从目前的效果来看,观众普遍能够接受纪录片的付费,但其增长规模相对电影、电视剧较低,用户观看习惯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新华社北京4月17日专电 题:成为主流平台变革生产方式 中国互联网纪录片进入“井喷”模式 新华社记者 白瀛 越来越多的纪录片首选网络播出;9部纪录片在互联网播放量过亿;互联网机构对纪录片投入同比增长233%;互联网正在改变纪录片的生产方式和美学特征……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17日在京发布的一份报告称,经过2015年的发展,中国互联网纪录片已经进入“井喷”模式。 互联网在纪录片传播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这份《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6》指出,互联网在纪录片传播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已成为纪录片不可或缺的甚至主流的传播平台。 “过去,一部纪录片观看人次过百万就已经是不错的成绩,过千万就成为话题纪录片;但2015年,播放量必须过3000万才能挤入前十名榜单。”北师大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说。 报告指出,去年《舌尖2》《跟着贝尔去冒险》《侣行》《鸟瞰中国》等9部纪录片播放量过亿,其中腾讯视频国家地理系列节目播放量累计高达4.3亿,有的纪录片形成《舌尖上的中国》之后的现象级传播。 据课题组不完全统计,手机已经成为新媒体纪录片主要入口,播放量已占互联网总播放量的六成以上,腾讯纪录片频道移动端占比超七成,优酷土豆则占比近八成。 向上游延伸,互联网正改变纪录片生产方式 事实上,互联网平台并不满足于仅在后端播出,开始切入产业的中上游。报告称,如今专为互联网量身打造,具有互联网基因的纪录片越来越多。课题组统计,各类纪录片制作主体中,新媒体投入仍然最小(2亿元),但占比已从2014年的2.4%提升到7%,同比增长233%,为各类机构增幅最高。 “新媒体不仅为纪录片提供传播平台,也正在改变纪录片的生产方式和美学特征。”项目专家、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地说,新媒体纪录片的制作手法更接近互联网用户碎片化的接受习惯,为使节目节奏明快,浅显易懂,娱乐含量高,常采用简短问答式、PPT罗列式、标题党和短句库等手法。 报告指出,凤凰视频的《说给》系列、腾讯的《丈量》、爱奇艺的《天罚:二战全纪实》等作品,都从不同角度体现出互联网基因,与电视纪录片自觉区别开来,而生态纪录片《海》导演柯金源鉴于互联网的威力,索性放弃电视形式,直接剪辑成46部3至5分钟海洋短片。 “新媒体纪录片在互动性、整合性、易分享、高体验、可迁移性等层面和传统纪录片区别开来。”张同道说,互联网正在成为纪录片产业升级转型的工具。 收入存困境,付费业务有潜力 报告指出,2015年,新媒体纪录片平台营收出现倍速增长,超过1.5亿元,占行业总体量的3%,同比多一个百分点——与投入量和播放量的增长相比,增速仍较慢,且主要依赖广告营收。 “在视频网站进入高速发展通道后,纪录片却不能与电影、电视剧、综艺等并列成为一级基础性大门类,也不能与旅游、生活、母婴并列为二级特色门类。”项目专家、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说,互联网平台的投入规模、营业额,远远无法和纪录片电视专业频道相提并论,甚至与一些民营制作公司都存在差距。 “电视无疑依然是纪录片最重要的主流播出平台,视频网站的收入虽然逐渐接近一线卫视,但是市场体量和竞争力还无法和龙头卫视相抗衡。”尹鸿说。 可喜的是,2015年,中国网络视频行业在经历了10年的发展之后,终于迎来了付费用户的快速增长。 “纪录片用户群体是一个高学历、高收入的人群,有做内容付费的潜力。”张同道说,从目前的效果来看,观众普遍能够接受纪录片的付费,但其增长规模相对电影、电视剧较低,用户观看习惯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 编辑: 小娜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